叛逆、離家出走、早戀,甚至因為和父母吵架,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當這樣相關的新聞标題出現時,很多家長感歎,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太難了!
記得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态度”一項中,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隻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看到這個讓人訝異的結果,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家長給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愛,但是孩子給予家長的卻是強烈的嫌棄反感,這種極大的反差,究竟該如何調整?
今天小說哥為大家推薦幾部影片,或許家長們能夠從中找到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之道。
《怦然心動》——孩子的底氣來自家人的尊重和理解導演:羅伯·萊納
該片描述了青春期男孩女孩之間簡單、平凡、有趣的故事。除了男女主角的主線情感故事外,女主朱莉的父母與她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相處方式,非常值得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借鑒。
在朱莉家,父親會和朱莉分享關于自己的事情,不論是丢失工作的窘迫還是未完成大學學業的遺憾,他都會和朱莉交談;
朱莉因為梧桐樹被砍掉傷心哭泣,爸爸會送一幅梧桐樹的畫來安慰她,當其他人都覺得那隻是棵樹時,爸爸卻不這麼認為,他希望朱莉永遠記住那棵樹給她帶來的快樂;
當朱莉目睹父母的第一次争吵後,他們會在晚上依次跟朱莉真誠道歉并認真解釋,最後再告訴朱莉他們的愛;
當朱莉的暗戀被家人熟知,即使在成年人看來懵懂而幼稚的想法也被家人尊重與認可。
正是這種家庭氛圍給朱莉底氣,讓她愛而自尊,自由而不自束。可見,許多孩子的底氣都來自家人的尊重與理解。所以,作為父母,要相信孩子,用高質量的陪伴,為孩子積累自信的底氣和乘風破浪的勇氣。
《我殺死了我的媽媽》——好好說話,才是溝通的開始導演:哈維爾·多蘭
影片裡面的媽媽跟青春期的兒子就像敵人一樣。開車送兒子上學的路上,兩個人因為“哪個廣播台更好聽”吵起來了。媽媽不接受兒子的意見,一生氣就對兒子吼了一句:“你要是不滿意,就滾下去!”
周末本來說好讓兒子邀請同學到家裡玩,媽媽卻臨時反悔,甚至威脅兒子:“不聽我的話就沒有零花錢。”甚至沒跟兒子商量,就直接給兒子辦理了轉學。
媽媽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一切的事情,都讓兒子恨得咬牙切齒。就連去新學校的當天晚上,母子之間也是硝煙四起。
兒子甚至撂下狠話,并羞辱媽媽:“我會在17歲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鐘,給你打最後一通電話!”
現實世界裡,很多媽媽總是習慣性地用“我是為你好。”對孩子釋放自以為是的關心和愛,殊不知這根本不是愛,而是強烈的控制欲和命令。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隻有去尊重,去坦誠溝通,才是親子關系緩和的潤滑劑。所以,作為父母,願我們能放下控制的枷鎖,把他們當成一個“成年人”,當成一個朋友那樣平等的身份去溝通。
《不可能小姐》——為人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正确的引導本片的女主角歐若拉,是個被留了一級的“差生”,在家排行老二。因為上有漂亮的長姐,下有聞名全校的學霸妹妹,她感覺沒有人在乎她。
雞腿雞翅自己永遠吃不到,隻有要幹活了,才會第一個想起她。爸爸媽媽也不能說不好,隻是對她,沒那麼用心。
在一次偷偷聽到父母在開玩笑吐槽她後,她哭着留下一封“緻所謂的家人”的信,離家出走了。
後來,在歐若拉覺得被全世界孤立的時候,她遇上了一位懂得尊重和欣賞她的代課老師。
在她離家出走的時候,有依舊喊她“小寶貝”的外婆收留她,告訴她交朋友不順利,僅僅隻是因為你們的個性不合适而已。
後來,她鼓起勇氣加入了一支樂隊,她也終于發現酷酷的自己就很完美,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樂。
這個影片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許你認為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在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所以當孩子出現異常舉動時,不要着急責備和批評,給予耐心和正确引導真的很重要!
好嘞,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到這裡。願家長們能通過這些電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的态度,與孩子一起順利度過人生中的這段特殊時期。
責編:孟小七
排版:孟小七
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