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堪稱三國第一猛将,最終被曹操缢殺,命喪白門樓。
呂布的死,除了自己的“輕狡反覆,唯利是視”造成外,一些人對曹操的勸說也成為造成呂布之死的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曆史資料,勸說曹操處死呂布的有兩個人物:劉備和王必。
這兩人對曹操的勸說,大有不同,值得品味。
劉備的勸殺關于呂布之死,經典的版本出自陳壽的《三國志》:
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遂生縛布,
布曰:“縛太急,小緩之。”
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将步,令布将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颔之。
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於是缢殺布。
曹操劇照
從《三國志》的記載看,劉備被俘後,曹操對于是否釋放呂布本來心有猶豫,結果因為劉備的一句話而下定決心殺掉呂布。
《三國志》的版本後來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傳播而變得家喻戶曉。
方操送宮下樓時,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
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
操回顧玄德曰:“何如?”
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
操令牽下樓缢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劉備劇照
在《三國演義》中,比《三國志》多了一些情節,如呂布主動請求劉備替自己說幾乎好話,而劉備也點頭了。
結果最後劉備說的卻是“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這一情節的加入使讀者對塑造劉備的形象可謂是經典至極。
這哪還是仁厚的劉備,分明是個恩将仇報的小人了。
李漁在此批注道:
隻這一句,斷送了他。
在這一版本中,可以說是劉備的話使呂布喪失了最後的生機。
王必的勸殺此外關于呂布之死,還有另一個版本。
這個版本出自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
裴松之在呂布被殺的原文記載下引用了《獻帝春秋》的記載為注:
布縛急,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客,我為執虜,不能一言以相寬乎?”
太祖笑曰:“何不相語,而訴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寬縛。
主簿王必趨進曰:“布,勍虜也。其衆近在外,不可寬也。”
太祖曰:“本欲相緩,主簿複不聽,如之何?”
於是缢殺布。
呂布劇照
在這個版本中,勸曹操殺呂布的是曹操的主簿王必。
主簿是什麼官職?
主簿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各級官署都有主簿的存在。
但千萬不能小看主簿,它可不是一般的秘書,主簿權勢最盛之時便是漢末至魏晉時期。
楊修、司馬懿都曾任過曹操的主簿。
作為主簿,王必是楊修、司馬懿的前輩了。
王必從曹操早年起兵便追随曹操,是曹操絕對的心腹,後來王必升任丞相長史。
曹操像
曹操曾評價王必道: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蹉跌久未辟之,舍骐骥而弗乘,焉遑遑而更求哉?故教辟之,已署所宜,便以領長史統事如故。
這樣一個創業時元老的話,自然極有分量。
王必的話很現實,呂布很強,他的部衆還在,放了他後患無窮。
于是曹操缢殺呂布。
勸殺之語見人品在呂布被殺前,勸曹操殺呂布的估計有不少人,史書中特意提到劉備和王必之言,自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
先看主簿王必的話——布,勍虜也。其衆近在外,不可寬也。
王必的話其實很實在,側重于呂布現實的威脅:呂布是俘虜,但是一個強虜,他的手下近在城下,放了他無異于放虎歸山。
呂布劇照
曹操很清楚這一點,于是借着王必的話頭,說“本欲相緩,主簿複不聽,如之何?”,索性讓王必替自己背鍋到底,處死呂布。
在看劉備的話——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明公不見呂布效忠過的丁原和董卓的下場嗎?
丁原和董卓都被呂布所殺,而且呂布還是兩人的義子,
劉備的這個說的就很不厚道了,太厚黑,殺傷力無疑比王必的話大多了。
曹操的疑心本就很重,安全感很低,聽了這句話,自然殺心大起,本想留呂布為自己剪除群雄平定天下的念頭頓時消了,分毫不能容呂布了。
劉備劇照
在我看來,呂布隻能用眼睛怒視劉備的那一句:“是兒最無信者”,是對劉備極大的諷刺。
呂布之死的這兩種版本并不沖突,王必和劉備是從不同角度勸殺呂布的,曹操也不可能偏心一人之言就處死呂布。
不過從呂布之死,王必和劉備所說的話來看,王必不愧是良吏,劉備畢竟是枭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