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臘八節的故事

臘八節的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14:26:16

  1、臘八節的故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隻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竈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漢梳着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着急。隻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馍,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讨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着。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竈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幹菜葉...凡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于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着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并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2、臘八節的小知識:

  漢傳佛教幹脆由此發展出了一種十二月八日是“佛成道日”的傳說,說釋迎牟尼修行的時候曾餓倒在地,一位牧女給他吃了一種用各種粘米和糯米熬成的雜燴飯。吃完這碗飯,釋迦牟尼跳到河裡洗了洗澡,又坐到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為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于每年臘月初八口熬制“臘八粥”供佛。

  此後,臘八日幹脆從臘日中獨立出來,成為了和臘日并存的獨立的佛教節日。此時的臘八節主要是佛教徒及其同情者在慶祝,其核心節俗也基本隻剩下佛教的風俗。唐代大詩人孟浩然《臘月八日于剡縣石城寺禮拜》詩雲:“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

  這正是臘八日沐浴、拜佛風俗的體現。臘八粥本來也是一種起源于宋代的佛教食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