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非洲沙漠的圾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類古文明之謎。無獨有偶,近年來的在世界的東方也發現了一處神秘的古代輝煌建築與之對應,它就是中國西部賀蘭山下荒漠中的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築群。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甯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1 西夏的曆史
西夏,是一個800年前在我國西北與宋、遼(金)鼎立189年曆史的封建王朝,它的興盛與衰變,也許留給我們大家更多的是“謎”。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黨項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在隋末唐初的時候,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興盛起來,他們以姓氏為部落的名稱,過着原始遊牧的生活,在黨項族的許多部落中,尤以拓拔氏最為強大。
唐太宗時(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黨項族酋長拓拔赤辭率所部歸唐,以後其他各部酋長也先後率所部歸唐,唐将其分為三十二州,并授拓拔赤辭都督,同時賜皇姓“李”姓。
公元1038年(夏大慶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于都城興慶府南築台受冊,即皇帝位,國号大夏。因其地處西北,又在黃河以西,所以史學家稱之為“西夏”。“西夏”地方割據政權建立以後,同宋朝時戰時和,并不斷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項制度,加速了其封建化的進程。
公元1115年,金滅遼。宋室南遷之後,西夏對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并廣泛吸引漢族生産經驗和技術,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當時,盡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
西夏當時的疆域達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裡”,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
自公元1038年建都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的近190年曆史中,曆經十代皇帝。
西夏陵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方圓50千米的範圍内,随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座落着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狀、規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築規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園相當,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後,這裡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碑亭後是月城,南牆居中為門阙,經門阙入月城,這裡曾置放着文官、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牆居中有門阙,經門阙入陵城,陵台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5級、7級、9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台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
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台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7級、5級、9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台,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無前列,是黨項族的創造。十分遺憾的是,西夏被蒙古軍隊滅亡之後,陵園遭到了人為的毀滅性破壞,地面建築全毀,碑刻都為碎片。
2 三号陵
泰陵,又稱三号陵,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它原為七層八角密塔,以夯土築成高台,高22米,從上至下分為七層,逐級内收,收分處用收分處用木橼挑檐,并挂瓦當彩繪。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西夏帝王陵墓。
史書記載,元昊“圓面高準,身長五尺餘”。平時愛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性雄毅,多大略”,通曉蕃、漢兩種文字,其案上常置法律著作,以供随時翻閱用,對于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決》一類的兵書,更是手不釋卷,潛心研讀,可以說,佛學、兵法、法律均熟谙。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号“嵬名氏”,稱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伏臣野利仁榮創制文字——西夏文,完備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東征西征開拓了廣闊的疆域。
然而在李元昊執政後期,驕奢日盛,加上皇室内部的鬥争,最終由于納兒媳為皇後,被其子甯令哥刺死。在位17年。缢武烈皇帝,廟号景宗,墓号泰陵。
1226年,六度兵伐西夏的成吉思汗再次親率蒙古軍隊征讨西夏,焚燒西夏陵,掘墓曝屍,也許是咒語顯靈了,成吉思汗在交戰中身患不治之症,臨終前立下遺囑:死後秘不發喪,待夏主獻城投降,将西夏國所有人誅殺,無論老幼,一個活口也不留。這就是西夏王國一夜之間憑空消失的答案。
曾經金戈鐵馬,曾經威震一方,從遊牧黨項拓跋氏,到延裹萬裡的一代帝國,二百年西夏王朝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在宗教貿易方面也全方位融合,但終究抵不過朝代更叠,連同過往的一切輝煌,都塵封在這一堆堆的黃土裡。
西夏王陵,堪稱是一座“東方金字塔”,但最終隻是一個“土饅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