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自:
《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僞也。
二:荀子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出生,公元前238年去世,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三、思想主張: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