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蘇轼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于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結論。
開頭兩句實寫遊山所見,丘壑縱橫,峰巒起伏,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态的廬山風景。後兩句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啟迪世人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