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遊戲

 > 嶺南傳統民間遊戲及遊戲規則

嶺南傳統民間遊戲及遊戲規則

遊戲 更新时间:2024-08-25 06:20:34

嶺南傳統民間遊戲及遊戲規則(鄉俗鄉事抓窩打閻王)1

(作者:衡墩壯)

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相對落後,文化生活非常貧乏。那時候沒有電腦、電視,更沒有手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放學後除了幫助家裡大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沒事時就會三五成群湊在一起玩遊戲。有一些遊戲不僅是小孩玩,那些沒有結婚的小夥子、大姑娘也積極參與,打發農閑時的快樂時光。我搜集一些那時候流行在大運河兩岸、邳州農村的民間遊戲,給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邳州人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

擱六洲:在地上劃縱橫交叉各六條直線。玩家二人雙方各有十八顆子,子的材質要有區别。每次輪流放一子于交叉點上,(“十”)類似下圍棋。若一方擱成橫或豎六顆子連成一線,叫做“六”,可吃掉對方兩顆子;若四顆子擱成最小的方框,叫做“方”。即可吃掉對方的一顆子。所吃掉的子,最好選擇對方即将成六或成方的其中一子,直至對方的子不斷減少,很難擱成六或方,自認輸為止。若雙方十八子都放完,都沒有擱成六和方,則雙方各拿掉一子,再輪流走棋運子,子在大方框内,每步一格,上下左右有空的交叉處都可以走,直至擺出六和方,吃掉對方的子,決出勝負。規則是六和方中的子不能吃。

抓窩:也叫“抓羊窩”,玩家二人。玩前,先于地上并排挖或劃兩行(每行五個)小窩,玩家雙方在自己一側五個窩中各放五顆子。遊戲時,一方抓起任意一窩子,從下一窩始,每窩投放一顆,放完後,再抓起下一窩繼續投放,直到該抓的窩為空窩,即赢得空窩後一窩的全部的子。如再下一窩仍為空窩,則繼續赢得該空窩下一窩全部子,此稱為連拍。如遇兩空窩相連,則稱為拍空,則由對方運子拍窩,直到赢得所有的子。如隻剩兩子,則雙方平分。一輪後再重新放子,若對方不能按每窩五顆子标準放滿時,缺子的窩必須賣給對方,成為對方的“羊地”,投入羊地的子叫喂羊,羊地裡的子均為對方所有,雙方可以向羊地投,也可以不投。

老鼠鑽十八洞:也叫貓逮老鼠,是多人玩的遊戲。若幹人手拉手圍成一圈,一人在圈内扮鼠,二至三人在圈外扮貓。手臂連成的空隙為鼠洞,鼠要不斷的從一鼠洞鑽出,從另一鼠洞鑽入,如鑽到十八洞鼠赢。若途中被貓抓住,則貓赢。輸赢定局後,其他遊戲者要對面站成兩排,扣住對方雙手,讓輸者彎腰從一端鑽入,另一端鑽出,在經過每對手臂時要挨砸,也有罰輸者唱歌的,一輪後,貓鼠互換角色,遊戲繼續。此遊戲現僅在學校中傳承。

打閻王:亦叫“捉小鬼”,為四人遊戲。在平地一溜放置三塊石頭或磚頭,要垂直豎起。中間為閻王,兩邊為判官,在八至十米處畫一橫線,四人各持一塊石頭,按順序從橫線處向閻王判官處投擲石塊,擊倒為算,擊中閻王扮閻王,擊中判官扮判官,未擊倒者扮小鬼,必須受罰。受罰時,兩判官提小鬼耳、鼻,高聲喊:“閻王閻王在家嗎?”,若閻王答“在家”,則小鬼脫身,若答“不在家”則繼續受罰。

老鷹捉小雞:玩者十人左右,選一身高力壯者做母雞頭,一人當老鷹,其餘做小雞。玩時,小雞在母雞後逐一扯着前者的後襟,成一縱隊。老鷹在雞頭前,輾轉騰挪,想法抓住雞頭後的小雞,雞頭則左遮右攔,保護小雞。小雞一邊扯住前者的衣襟,一邊左右躲閃,防止被抓。若抓住一個等于吃掉,直至抓完所有的小雞,遊戲結束。被抓的小雞要集體唱一支歌。

炸果子:玩者二人對面站立,兩手相牽并抖動節拍,邊唱:“炸—炸—炸果子。炸一個,我吃了;炸兩個,我買了;嘟嘟喔喔換這個。”在唱最後一句的同時,二人相牽的手舉過頭頂,轉身成背後牽手的姿勢,再唱又翻回原狀,連續不斷以取樂。

張百令:玩者八至十人平均分成甲乙兩隊,每隊選一頭領,各排成橫隊站在對面的橫線上,相距十米以上。然後甲隊頭領先喊:“張百令”,乙隊齊回:“開大刀”,甲齊:“濟男人”,乙齊:“盡你挑”,甲齊:“挑小的”,乙齊:“挑大的”,甲齊:“單挑某某會落(讀la,跑的意思)的”或喊:“單挑某某會跑的”。某某則為乙隊某隊員名字,這時某某隊員要快速擺脫甲隊隊員的攔截,沖過甲隊的橫線,這時甲乙兩隊隊員則全體出動,甲隊員攔截捉拿乙隊某某隊員,乙隊員則掩護某某隊員向前沖去。途中某某隊員若被甲隊員捉住,則成為甲隊隊員,否則,仍為乙隊隊員。然後再由乙隊喊要甲隊某某隊員,直到頭領成光杆司令算某隊輸。

彈琉子:琉子即玻璃球,玩家多為未成年的孩子。有多種玩法,其一:平地挖一小坑,也叫“窩”,在小坑五至八米處畫一橫線,俗稱“老”,玩家三五人依次從小坑處向橫線滾球,以離線遠近決定先後順序,離線最近為頭家,次之為二家,下依次。若越過橫線為末家,若兩位越線,這兩位還要重新走子,決出後兩家的先後順序。然後從頭家開始,從橫線向坑中滾球,滾進去叫“進窩”,進窩的球可以從窩邊一拃處擊打窩外任何一球,擊中即赢得此球。若同時兩球或兩球以上進窩,則由先進窩者擊打窩中其它球,擊出窩外後,從窩邊一拃處再擊中,即赢得此球。若未擊出窩,則由第二進窩者再擊,即窩中隻能保留一家球,稱為看家球。若窩外球未被擊中,看家球應放回窩中,窩外球即可從落球處走球進窩,進窩後即可擊打窩中看家球,擊出後,自己成為看家球。直至窩外無球,一輪結束。其二:玩家三至五人,每人至少兩球以上。在平地劃一長方形方框,每人在方框中放一球,球與球之間留有一定空隙,排成一字形。在框外四五米處畫一橫線,同上玩法,決出先後順序,然後由第一名開始,依次從橫線處走球,擊打方框中球,擊出框外,即得此球。若每人擊一輪後,窩中仍有球,還要重決先後順序,然後再依次擊窩中球,直至窩中無球。以上兩種玩法已消失,現在兒童玩琉子,窩、框和橫線都不設,以剪子、包袱、錘的方式,決定先後順序,玩家可以随意走球,球之間可以互相擊打,誰擊中者,該球為誰所得。

玩杏仁:一種玩法是,二人以上,在地上挖一小窩,每人放一或二枚杏仁,玩家以先後順序,用手中的大杏仁(也叫老本),狠擊窩中的杏仁,擊出者即得。玩家為使“老本”具有打擊力,可以為老本加重,方法是将杏仁一面鼓處鑽一孔,挖出米仁,填以鉛、鐵屑等,再用大車軸油封口。現在此俗已消失。二種玩法,一般二人,每人平均配三至五枚杏仁放在一起,玩家以剪子、包袱、錘決出順序後,由第一名玩者抓起所有的杏仁向地上輕抛,杏仁散開,然後用小拇指在兩枚之間劃過,再用手指彈擊其中一顆,使之擊中對過一顆,若擊中,即得此兩顆,然後再劃再擊,可連得,直到赢得所有的杏仁。規則是劃線時手指不得觸碰兩側杏仁。彈擊時隻能擊對側一枚杏仁,不得觸碰其它杏仁。否則,則由第二名進行。現在杏仁不多,此玩俗也不多見了。

瞎子摸瘸子:多人玩的遊戲。若幹人圍成一圈,一人用毛巾蒙住眼睛扮瞎子,另一人把一手臂綁在同側的小腿上扮瘸子,瘸子口中吹哨,瞎子随哨聲追逐。以瘸子在圈内繞三圈為限,若三圈内被捉,瞎子勝,否則瘸子勝,負者學禽畜叫三聲或唱支歌。今此俗仍在學校中傳承。

抽陀螺:也叫抽地牤牛。陀螺上部為圓柱,下部為圓錐形,錐底嵌一鋼珠最好。用布條制作一小鞭,纏束圓柱部分,置于地上,用力抽掉鞭子,陀螺便快速旋轉不倒。用鞭子抽打,旋轉加速。戲者以旋轉時間長短決定勝負,亦可一人玩樂。

鬥拐:也叫鬥擊。兩戲者各自用手搬起一腿,膝對前方,另一腿站立跳躍進攻,以撞、壓、頂等方法把對方擊倒,或使其腿滑落下來為勝。

鬥蟋蟀:選夜間捉的體大叫聲高的蟋蟀飼養,鬥時放于瓶或盆中,使與另一隻撕咬打鬥,借以取樂。蟋蟀若不打鬥,玩者可用草棍驅趕,使兩隻蟋蟀靠近,激其打鬥。

鬥鹌鹑:選雄性較強的鹌鹑,經常握在手中,稱“把鹌鹑”,待馴服後,使其掉膘輕捷。然後放在折圈内與另一隻相鬥,直至其中一隻敗北為止。

打臘梅:臘梅為小木棍刻成中間粗兩頭尖的織布梭形,長八至十厘米不等,中間粗二至三厘米。玩者分先後,用小木棍敲擊臘梅的一端,使其飛起,以飛的遠近決勝負。負者要口喊“哞”字不換氣,從臘梅飛起處,一口氣跑到落點,撿起臘梅後,同樣一口氣再跑回起點。也有将飛起的臘梅用小木棍再擊一下,以加速使之飛得更遠的玩法。

拾石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至1960年代,拾石子是農村少女常玩的遊戲。玩家二人,席地而坐,取石子五枚,先由一人握五子上抛一子,同時撒下手中四子,然後接住上抛的那一枚,再上抛一次,然後拾起地上一枚接住上抛的一枚。第二輪撒四枚拾二枚;第三輪撒四枚,先拾一枚再拾三枚;第四輪撒四枚拾四枚,拾四枚時稱“冒台“,再反手拾四輪。然後還有“雞上圈”、“雞過河”、“換手”、“打展子”等複雜動作。少女在拾石子中邊拾邊唱《拾子歌》配合。若中途接不住上抛子或撿不起撒下的石子,或撒下的石子靠在一起,則為失敗,由對方再拾。

傳統娛樂習俗還有很多,如“進城”、“跳房子”、“跳繩”、“踢毽子”、“扔沙包”、“撂手絹”、“藏蒙蒙”(也叫藏貓貓或捉迷藏)、“滾鐵環”等。随着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以上許多民間傳統遊戲已消失。1990年代後,打麻将,打撲克,下象棋,看電視等成了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中小學生和部分青年則迷戀網吧。2000年後,随着手機和電腦網絡的普及,網絡遊戲則成了人們特别是時尚青年娛樂的主流,流行于蘇北農村大運河兩岸的民間遊戲再沒有人玩耍,逐漸走向消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遊戲资讯推荐

热门遊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