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立德經典語錄?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中立德經典語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儒家的思想是積極入世,治國安邦,通俗地說就要做官以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然而位置總共就那麼多,不可能什麼人都能夠得其位稱心如意,如何求?這可能是自古以來人人都想知道的答案。孔子認為,不要擔心沒有位置,而要擔心自己有無能力得到位置,不要擔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要想想讓别人怎麼知道自己。
人是非常擅長給自己找客觀理由的,一個人暫時沒有合适的工作,多半不會認為自己水平不夠,而是怪自己爸爸不是李剛,歎息社會關系複雜。許多人總是感歎自己懷才不遇,認為八鬥才高,卻無人賞識,然而他們卻不知道,怎麼去展示給别人。即使是孔子,也同樣有如此的感慨:“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14.35章)。
人的一生,無論是誰,似乎都在為一個位置而奮鬥。讀書的時候想有一個好的排名,工作的時候想有一個好的崗位,有崗位之後想着有一個官位,有官位之後還想更大的官位,即使做了皇帝老大,卻也得想着怎麼保住位置,以及怎麼長久的保住位置,為此他們不得不六親不認,想方設法求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終于,有一天,兩腿一蹬而去,卻還要考慮墓地的位置。
有那麼一些人,對官場一直十分抵觸,認為那是泯滅人性的地方,好比認為錢是萬惡之源一樣,在我看來都是對官場的誤解,以及求而不得之後的應激心理反應。追求位置并非不可以,當官沒有那麼龌龊,但有幾點須注意,一是位置不是想有就有的,即使付出努力,也不一定就能說有就有,二是位置并不一定是才高者得,而是綜合能力強的人得,三是當官也需要一定的運氣,需要有人賞識,也需要等待機會,四是謀求位置要以正道,而不可以邪門歪道得之,否則一定會出現“雖得之,必失之”的情況。隻有明白了這幾點,才能敏以求之,坦然于得失。
孔子的這段話講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患所以立”是要求具備争取位置的能力,而“求為可知”則是方法。姜子牙具備了用世的能力,但卻無人能用他。怎麼辦呢,那就釣魚吧,在哪兒釣呢,跑東海之濱去肯定不行,因為他釣的是周文王,到東海去就南轅北轍了。姜子牙選擇了寶雞磻溪,周文王在岐山,相距不過百裡。别人用彎鈎釣魚,他卻用直鈎釣,别人問他什麼,他說“甯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為金鱗設,隻釣王與侯”,漸漸地也就有了些名聲。釣了十年,果然釣來周文王,“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李白求仕則是個失敗的案例。唐玄宗需要的是治國安邦之才,你給他展示會寫詩幹什麼呢。寫詩也沒有問題,畢竟唐朝政治家也寫詩。但李白寫的詩太飄逸,太有仙氣,詩是好詩,但以此治國,則失之于疏狂。唐玄宗始終把他當成禦用文人,一點也不奇怪。遇上這種情況,李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吧,但他不僅不反思,反而變本加厲,縱酒使性,牢騷滿腹,目無至尊,辱及近臣。唐玄宗夠不錯的了,好歹還賜金放還,若是趕上朱元璋,腦袋都搬了幾次家了。
許多人眼光總是朝外,總想把外面的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世界那麼大,人性那麼複雜,怎麼可能窮盡呢。倒不如反躬自省,先搞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人其實就是那麼回事,把自己弄明白了,世界基本也就平和了。有句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也就是這個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