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奔騰和賽揚,早年接觸PC的玩家們一定不陌生。起源于1992年的奔騰處理器,曾經代表了個人電腦處理器的一個時代;而起源于1998年的賽揚處理器,雖然隻是英特爾用來應對AMD低價策略而推出的入門産品,但卻以其低價格和出色的超頻能力,給國内數碼發燒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的是,随着時光的流逝,兩條産品線如今都不複當年之勇。在英特爾推出了全新的酷睿産品線後,奔騰和賽揚的地位更是被新品牌所取代。自此,奔騰品牌被定位于低端市場,而賽揚品牌則被用于入門級筆記本電腦、海外的ChromeBook甚至軟路由等産品,兩個品牌就此消失在消費者的視野中。
9月16日,英特爾官方宣布,在2023年的筆記本處理器産品線中,将不會再有奔騰、賽揚品牌,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Intel Processor”(英特爾處理器)作為多個處理器産品家族的品牌名稱。英特爾公司副總裁Josh Newman表示:希望全新“英特爾處理器”品牌能讓用戶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選擇滿足需求的處理器。
(圖源:PCGamer)
在走過接近三十年的時光旅程後,曾經見證英特爾輝煌和低谷的奔騰和賽揚品牌,即将正式與我們道别。借此機會,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兩個品牌的興衰史,看看是什麼讓這兩個品牌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英特爾的這番決策又會對我們消費者産生什麼影響呢?
英特爾的“掎角之勢”在英特爾推出奔騰這個品牌之前,X86處理器市場的産品命名可以說是非常地樸素。當時英特爾推出的處理器就叫286/386/486系列,AMD推出的處理器就叫AM286/AM386/AM486系列,而Cyrix(另一家X86處理器廠商,産品由德州儀器代工)推出的處理器就叫CY486系列。各家廠商均以86為後綴,導緻産品之間相互混淆,不好區别。
為了打破這個命名混亂的局面,英特爾在1993年正式推出了Pentium(奔騰)系列處理器,以此和競争對手推出的5x86系列做區分。按照微軟的說法,Pentium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單詞中的Penta和拉丁單詞的後綴ium,表明這是第“五”代X86架構處理器。
(圖源:revamp-it.co)
Pentium(奔騰)系列的誕生,将X86架構處理器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初代Pentium處理器以其64bit總線帶寬、大幅改善的浮點運算和更高的核心頻率獨領風騷;1996年誕生的Pentium MMX通過加入MMX指令集使得多媒體性能得到了明顯提升;1997年推出的Pentium II處理器首次采用了250nm制程,這也是英特爾确立業界優勢的經典之作。
有Pentium lI和Pentium Il Xeon兩大産品,英特爾在高端桌面級處理器市場和服務器級市場有若攻城拔寨之勢。但是在入門級市場上,為了應對AMD的低價策略,英特爾還需要有一款有競争力的産品,而這便是1998年推出的Celeron(賽揚)系列處理器。
盡管初版Celeron處理器因為砍掉二級緩存的原因而飽受非議,但是英特爾後續推出的Celeron 300A、Celeron 3系列和Celeron D系列均以合理的刀法以及不錯的超頻性能吸引了一大批硬核DIY玩家。“面對Celeron D,隻有傻子才會去買奔四”,甚至一度成為了2005年CPU選購的至理名言。
(圖源:英特爾官網)
對英特爾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奔騰和賽揚就是他們在消費級處理器市場上厮殺的雙極。兩大品牌形成“掎角之勢”,幫助英特爾從入門到高端全方位占據着主導地位。
定位迷茫的“老東西”然而,王權不是永恒的。
在千禧年之際,英特爾和AMD圍繞着處理器主頻展開了一場世紀大戰。在AMD強大的壓力下,英特爾開始鼓吹“唯主頻論”,并推出了采用NetBurst架構的Pentium 4系列,而這種利用加長流水管線的方式提升的工作主頻,不僅換來了過低的執行效率和嚴重的發熱問題,也讓采用這種架構的奔騰4和賽揚4陷入了嚴重的争議中。
為了擺脫負面風評,家大業大的英特爾最終壯士斷腕般放棄整個NetBurst架構,同時也間接放棄了采用NetBurst架構的奔騰和賽揚兩大品牌,取而代之的則是全新的Core(酷睿)品牌,以及用Core i3、Core i5、Core i7、Core i9四個級别的CPU進行分類的全新産品命名方式。
在如今的處理器市場上,Core i3系列已經能夠很好地承擔起了英特爾入門市場的重擔,而Core i5、Core i7、Core i9的分類也讓英特爾的中高端産品陣容顯得更有層次感,方便用戶挑選自己心儀的産品。奔騰和賽揚這兩大品牌的價值,已經被酷睿完美繼承了下來。
(圖源:英特爾官網)
正因如此,在我看來,奔騰和賽揚遭到淘汰其實算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首先,在被酷睿事實性取代後,奔騰和賽揚兩大品牌陷入了漫長的定義期。在随後的十五年時間裡,奔騰先後經曆了中低端、低端到入門級市場的變化,而賽揚則先後經曆了入門桌面芯片、手機芯片和移動低端芯片的變化。
現如今,盡管英特爾還會在每次換代時推出新的奔騰、賽揚處理器,但是隻要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被冠以這兩個品牌的處理器,其實際差異與區别并不明顯(例如賽揚7300和奔騰金牌8500),這兩個過去曾叱咤半邊天的品牌,放在當前的英特爾CPU産品線中,定位已經顯得有些重複和多餘。
(圖源:英特爾官網)
其次,在被消耗、被遺忘後,奔騰和賽揚已經不存在什麼品牌号召力了,英特爾也沒有必要繼續利用入門産品維系着兩個品牌的存在。要問現在的普通消費者怎麼選擇CPU,他們給你的答案很可能隻有兩個——英特爾酷睿或是AMD銳龍,至于奔騰和賽揚,那是什麼?
個人認為,對消費者來說,英特爾精簡産品線顯然是件好事。比起分崩離析的奔騰、賽揚和淩動,統一的“英特爾處理器”标識顯然更加容易辨認,這讓消費者可以簡單地辨析出英特爾産品線裡面的入門級産品,而不至于被部分無良廠商的“最新款處理器”标識所瞞騙。
當然,如果英特爾真的希望幫助消費者選擇産品的話,那麼他們接下來就必須為新的品牌的具體型号制定一個簡單、合理的命名規則,讓普通用戶可以從型号名準确地了解産品的實際性能和功能,而不必在參數非常相似的幾款入門低端産品中反複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英特爾削減的隻是移動端的賽揚和奔騰産品線,而桌面端的奔騰依然會得到保留。對于那些希望繼續使用低功耗辦公台式機的用戶來說,這顯然是一大“福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