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3 03:21:5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轶琪 廣州報道

自2020年開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互聯網從業者劉量陸續縮減了在印度的業務發展進程,直到中資互聯網軟件進一步遭到當地封禁,他最終徹底退出。

在印度,他同時是手機線上渠道商并逐步拓展到線下渠道,随着全面退出,他也停止了在本地的業務經營。

劉量是這些年受當地政府影響,被迫離開印度市場的案例之一。而更備受關注的,是近期小米、OPPO和vivo陸續遭遇來自印度官方的查稅風波,并随後分别被指存在高達幾十億元人民币的逃稅,有的廠商已有部分資金被凍結,有的被提出要追繳稅款。

近日,榮耀終端CEO趙明受訪時表示,在印度的團隊已撤出,不過在印度有合作夥伴并已啟動相關業務,将會采取穩妥的方式在當地發展。這令中資廠商在印度的營商環境問題再度成為熱議焦點。

隻是從客觀條件看,印度終究是一個“迷人”的市場:這裡有着龐大的人口紅利尚在成長,換機潮依然持續,手機消費客單價也在擡升——這些條件對于手機行業來說,具有很高吸引力。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中資手機在印度)1

(2017-2021年間印度手機零售客單價變化情況,其中2021年為預測值,圖源:Counterpoint)

當然,印度的營商環境一直都有待提升。多名在印度有過業務發展的供應鍊人士都向記者指出,自從在印度開展業務開始,稅收問題一直都困擾着他們的經營,需要時時應變。

查稅現象也曾出現于其他海外廠商如三星等企業。隻是近期動态,顯得對中資廠商現階段的核查相對密集且嚴厲。

面對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可以确定的是,已有前期龐大投入的大廠要徹底撤出印度市場并不現實,更何況在當地已經構建起相對強大的中國手機産業生态;但當務之急或許是積極跟随在本地的一系列政策和相關發展策略,協商中成長。

印度牽引

對于任何産業來說,在一個市場發展進入穩定成熟期後,進入其他新興市場不斷擴張,是一個永恒的定律。

印度就是具備這些特征的目的地之一。

2016年前後,包括劉量在内的諸多手機産業生态圈,陸續在包括小米等終端大廠的牽引作用下,來到印度本地建廠。當然,這也與當地為推動“印度制造”而提高進口産品關稅有關。

一時之間,大小諾伊達兩地成為中資手機硬件供應鍊企業的高度生态聚合區,來自中國的終端大廠逐漸在這種趨勢下站住腳跟。

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統計,相比2015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從14%大幅躍升到了45%。相比之下,同期内印度本土品牌的份額從54%下滑到了20%。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中資手機在印度)2

(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第四季度相比,中國智能機市場份額快速成長,圖源:Counterpoint)

至今,在當地前五大品牌中,僅三星一家來自韓國。中資手機廠商的占比至少達75%。

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Prachir Singh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印度本土品牌無法與中國品牌正面競争,因為規模效益讓中國品牌在定價和産品規格配置方面有積極優勢。

在當地市場規模和政策兩方面驅動下,近些年來,在印度站穩腳跟的頭部國産大廠也持續擴大了本地建廠動作。據前述機構統計,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按印度智能機生産制造的份額來看,OPPO以21.6%排名第一,緊随其後是三星,vivo和鴻海子公司則分别以占比超11%位列第三、第四。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中資手機在印度)3

(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制造”中不同廠商所貢獻份額,圖源:Counterpoint)

不過相比之下,華為和榮耀都似乎沒有積極在印度大手筆投入。

一名手機廠商内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基于毛利率表現考慮,榮耀并不願意在印度積極進行嘗試。但其所在廠商通過規模化發展模式,已經在印度實現盈利。

一名行業觀察人士則認為,榮耀此前曾對印度市場三進三出,但收效不大,其以高端機切入印度市場,未獲得較大反響。

這或許也是榮耀可以相對輕松宣布團隊撤離,而以合作夥伴形式繼續在印度投入運營的原因所在——龐大的市場不可放棄,但因自身前期投入不算大,運營方式或有探讨空間。

目前看起來,如榮耀的這種選擇或許隻是少數。劉量向記者表示,據他了解,手機産業鍊廠商都還沒有離開,一定比例可能來自貿易服務領域。“OVM這類終端大廠都在,可以說80%-90%的供應鍊都是奔着它們去的,隻要手機終端沒走,這些廠商也不會走。數量不好統計,我粗略預估撤離頂多在10%-20%。”

中印越電子(手機)企業協會(CMA)秘書長楊述成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我了解,目前在印度的中資品牌和供應鍊廠商,在印度的整體戰略不會變。”舉例來說,不論是大型終端廠小米、OPPO和vivo、傳音,還是模組廠、屏廠,更小規模的數據線、充電器及設備等服務類産業鍊公司,目前在印度的發展規劃并沒有明顯變化。

“放眼全球,要保持品牌的增量和生命力,印度是不可或缺的市場。”他續稱,的确,目前在印中資公司面臨查稅、商務簽獲批等難題,但從商業考慮,這是暫時的困難,并不改變該市場本身的吸引力。

“我們沒有看到中國智能手機公司退出印度市場。所有OEM廠商(指OVM等終端)都在印度發展手機生态圈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同時,印度是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人沒有聯網,這使其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特别是在入門級和經濟型市場。Prachir Singh如此向記者分析,由于具有競争力的價格和産品定義,中國品牌在印度智能機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如果有中資廠商退出,要填補空缺對其他現有玩家來說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遭遇困頓

不可否認的是,眼前的困頓的确存在。

今年以來,中資終端大廠陸續遭遇來自印度官方多部門的聯合審查,主要聚焦在稅務方面。連帶着,部分廠商還更換了部分在印業務負責人。

但印度的稅制一貫複雜且經常變動,同時,綜合多個外部因素影響,都為廠商在當地運營帶來難題。

楊述成向記者分析,目前中資企業在印度經營的挑戰來自三方面:被查稅是最大挑戰;對員工既有工作簽和商務簽的審查也很嚴格;中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前往印度前申請簽證得不到批複等。

“這三個挑戰讓中資企業現在在印度處于困難時期。”他進一步分析,究其原因,有國際關系影響和企業運營本地化等問題。

稅務問題一直是中資企業在印度營商面臨的一大持續性困擾。多名曾在印開展業務的供應鍊廠商都向記者提及,印度的稅收政策針對不同零部件的不同生産運輸等環節,這些年來一直在變化。且還需要考慮到稅收主體可能是“邦”,也可能是更小行政單元。

對此,楊述成覺得可以理解。“這一方面與印度國内執政黨态度有關,在任何國家可能都會面臨類似問題;另一方面因為的确無法改變,我們隻能呼籲中資企業積極适應和面對這種變化,理解和解讀印度稅法。”

楊述成也坦言,目前印度的營商環境的确有待改善,還存在粗暴執法等問題。“但手機産業鍊是第一批走出海的中國投資者,到現在已經有大批量、成規模的系統性産業鍊遷移過去印度生産制造。呼籲中資企業學習和成長。”

印度中資手機産業(中資手機在印度)4

(2022年第二季度,印度前五大智能機品牌市場份額情況,圖源:Counterpoint)

對此,Prachir Singh認為,印度政府還不想将這些調查投射為“對中國企業的打擊”,因為這樣做會無法讓人清楚了解印度的營商環境及“印度制造”計劃。“手機業務一直是‘印度制造’倡議的旗幟,政府認為這是一項成就。我們認為,這些調查似乎是因對稅制理解不一緻,這将在适當的時候得到解決。我們認為所有這些調查都對中國品牌帶來很小的影響,中國品牌将繼續在印度智能手機生态系統中領先。

當然,作為非制造類企業,劉量相比之下的确是受影響較大的一類群體。

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2019年疫情開始出現後,考慮到未來的不确定性,以及當時開始對互聯網類企業的一定程度封禁舉措,他通過降薪等方式,讓線上業務人員自主選擇是否離職。直到線上業務徹底被停止,剩餘員工隻能就此被解散。

“這些舉措一定程度造成了較大量的人員失業。尤其在現在經濟下行期,本地人找工作就更難、更卷了。”劉量續稱,一定程度上,這些看到行情變化提出離職的員工,如今已難以獲得如此前一般在中資公司内部同樣高薪的水平。

“一些員工近期有陸續懇求我,希望能夠幫助提供一些工作機會給他們。但我已經撤出了,就想辦法把一些我認為的确不錯的員工,介紹給其他相熟合适的中資公司。”談及此,劉量頗有些無奈。

據劉量觀察,目前選擇短期内撤出印度市場的,多身處貿易行業。除了他面臨的軟件被關停之外,還有另一重因素:彙率差的穩定性。

“目前印度盧比在持續貶值,造成中印貨币彙率差比值從最低是一比9點多,到現在一比12點多,幾乎是15%-20%的利潤被蒸發。同時因為印度政府要求轉賬不可以采用美元,而必須使用盧比,這會對貿易公司有較大業務影響。那麼貿易商短期内就會選擇撤離或者暫緩在印度的相關業務。”他分析道。

應對之道

一種觀點認為,印度政府提出的審查背後,有其需要得到的結果,隻要讓公司和政府訴求之間得到平衡,前述難題或許就可以得到解決。

據劉量回憶,在2018年間,三星也曾在印度當地遭遇百億額度的稅收查處問題,但最終通過三星與當地部門協定,為本地帶來一定規模産值等條件作為交換,取消了這些罰款要求。随後可見,三星的确加大了對印度本地的建廠動作。

“這可以看出印度政府的導向。當然我也覺得,這次對中資企業的一系列動作有些嚴重。”他續稱,且印度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相對粗暴。“當然我覺得查稅這類問題還是可以最終通過協商等方式進行解決,隻是具體怎麼做的問題,除非一些企業在虧空狀态無法繳納相關資金。”劉量續稱。

無論如何,如果認為現階段中資廠商會輕易大批量退出印度市場,并不是一個合理和足夠市場化的判斷。

楊述成認為,對于中資企業而言,不論公司規模大小,最終都會克服目前面臨的困難,“印度是一個可期待的市場,根據我們研判,印度未來會走到中國智能機市場的規模,但目前真正的換機潮還沒到來,這會是一個廣闊的增量市場。”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印度本土手機和通信品牌已經日趨退敗;同時,印度本土并未成長出有足夠能力的供應鍊廠商,本土的手機生态依然需要依賴來自中國的供應鍊體系。

“供應鍊體系不是一兩年可以建成的。我認為中國在印度市場至少還有15-20年的生存空間,這是足夠長的時間。”他續稱,這是參考了中資廠商在印度的發展曆程,以及印度目前的産業基礎,和中國品牌在印生命力多方面因素考慮。

前述廠商人士也向記者推演,印度是想積極推進本土廠商在手機供應鍊的成長和發展,但迄今為止并未能成功。這可能與當地人員工作效率、人員素質等綜合因素有關。

而印度依然在積極推進本土制造計劃。2021年,其再度提出生産關聯激勵(PLI)計劃。

對此,Prachir Singh分析道,得到PLI批準的手機供應鍊玩家主要有三星、富士康、緯創、和碩。“在這4家公司中,有3家是中國公司,盡管它們更傾向于蘋果的生态系統。在PLI計劃中還有一個附加說明,全球參與者可以在發票價值>15000印度盧比(折合1500元人民币)的設備上獲得激勵。”

這帶來一層猜測,蘋果或許可以借此,獲得在印度更大的發展機會。

根據Prachir Singh分析,宏觀經濟問題正在影響整個世界,印度也不能幸免。“我們目睹了消費者需求的下降,幾乎所有品牌都面臨着堆積庫存。我們估計後認為,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目前存在超過10周的庫存水位(正常庫存水平約為4周)。受沖擊最嚴重的是入門級用戶,因為金字塔底層的用戶受到宏觀經濟逆風的影響最大。”

在他看來,如果中國品牌受到相關影響,對三星來說将是最有利的,因為其産品涵蓋所有價格區間。但對蘋果來說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該品牌處于高端市場領先地位。

當然,作為數一數二的成長性市場,印度至今依然為衆多人士看好。“營商環境的确不是特别友好。但我覺得印度市場足夠大,如果有機會,想要發展什麼業務都可以很快成長起來。”劉量如此向記者表示。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劉量為化名)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