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鳥兒被人們賦予不同的寓意,比如可愛的小燕子,人們用新婚燕爾、"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這些詞語,賦予了美好愛情的寓意。
比如歡快的黃鹂,是春天的使者,美好的象征。優雅的丹頂鶴,人們更是喜歡得不要不要的,美稱它為仙鶴,賦予它吉祥、忠貞、長壽的象征。
而有一種鳥兒卻悲催了,它一出現,就意味着亡國、離别,傷春、閨怨等凄涼、悲苦、哀怨之情,它就是子規鳥,還有叫杜宇、杜鵑、催歸等多個名字。
傳說,它是遠古時代蜀國的國王杜宇之魂所化而成。杜宇,号望帝,後來失國身死,魂魄化為子規,它鳴叫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叫杜鵑啼歸。再加上它的嘴呈現鮮紅色,所以又有杜鵑啼血這個典故。
子規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用來抒寫羁旅之思、哀怨之情、傷春之感。筆者精心選取了十二首著名的子規詩詞,請大家一起欣賞詩人們的子規情懷吧:
一、《子規》
唐:杜甫
峽裡雲安縣,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凄。
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在三峽之間,有一座雲安縣(今重慶雲陽縣),沿江兩岸一排排閣樓,屋頂的瓦排列和鳥翼一樣整齊。閣樓的兩邊,被山中高大的樹木包圍掩映,整日裡都有子規鳥在樹上啼鳴。
春風緩緩吹來,枝葉随風舞動,晚上枝葉飄落,夜色愈加凄冷。滿懷客愁的人,哪能忍心傾聽子規的悲鳴?偏偏此時的子規鳥,卻故意傍人低飛,悲鳴不已。
杜甫自青年時期開始漫遊吳越,與李白、高适壯遊梁宋、齊魯,到後來進入仕途,到處漂泊,居無定所,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也是在一艘小船上孤苦伶仃地去世。
對詩聖來說,“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兩句詩用在他身上是非常貼切的。
765年,詩聖已經是一位五十四歲的老人了,距離他去世還有五個年頭。他流落在三峽周圍的雲安縣,一天晚上,“日暮客愁新”的詩聖聽着子規鳥的悲鳴,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詩聖思鄉難歸的内心悲哀。
詩聖心懷天下,他盼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子規鳥啊,你真不該打擾這位可敬、可憐的老人。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在柳絮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我聽說好朋友您被貶為龍标尉,要經過五溪。我要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随着風一直陪您,直到夜郎以西。
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年)。王昌齡從江甯丞被貶為龍标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當時在揚州的李白,聽到好友被貶的消息後,寫下了這首獨具特色的送别詩。
詩仙就是詩仙,不服不行,他想象之豐富,思緒之浪漫,絕非常人可比。在這首詩裡,他賦予“愁心”以物的屬性,而明月,則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的知心人,它将李白的深切思念和同情、關切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遭遇不幸的朋友。
這首詩裡的子規,用它的悲啼,提醒了李白,王昌齡是“一片冰心在玉壺”,他遭到了诽謗,真是冤枉啊。
三、《送楊長史赴果州》
唐:王維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鳥道一千裡,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楊長史是王維的朋友楊濟,長史是官名,相當于地方的秘書長。楊濟後來曾任大理少卿兼禦史中丞,相當于最高法院副院長。761年,楊濟要赴蜀任職,在為他送行的時候,王維寫下了這首送别詩。
這首詩的首聯表明了王維對友人遠行的擔憂,中間兩聯寥寥幾筆就把蜀地的險阻和風物的優美寫出來,詩中官橋的巫祝,樹叢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風物。王維又善于用數字加以誇張,一千裡寫盡鳥道,十二時寫盡猿啼,完全避開了送别俗套,具有絕俗的詩情畫意。
“别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這一聯,是說分手之後我們隻能一同欣賞明月,你要多聽子規啼鳴,而早日歸來。表達了王維對分别後情景的想象和對友人的殷殷囑托。
當你背上行囊,從此一個人走,作為好朋友我感同身受。從此,雖然我們身處兩地,卻日月同天,我會在這兒等着你歸來。
王維希望,要子規鳥多多啼鳴,讓他的朋友聽了能心生思歸,早日歸來。
四、《子規啼 》
唐:韋應物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
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展轉何時明。
夏天夜晚寂靜,高高的樹林滴着雨露,南山的子規鳥兒,哀婉地啼叫一聲,打破了夏夜的甯靜。
鄰家孀婦抱着孩子在傷心地哭泣,我呢,也獨自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不知何時才能挨到天明。
韋應物的這首詩,寄情于景,用凄涼的環境襯托出悲傷的心情,給人以壓抑悲苦之感。表達了韋應物關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韋應物出身高貴,少年時期是個纨绔子弟,後來發奮讀書學習,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大詩人,一位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的好官員。這首詩裡的子規,提醒着韋應物“一枝一葉總關情”啊!
五、《子規》
唐:顧況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
蜀國的國君冤死已經很久了,他的冤魂所化的子規鳥卻長年啼叫,以緻口中流血,令人聞而悲凄。
如果曆代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樣化鳥鳴冤,那麼這些鳥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的山和樹來栖身呢?
這首詩表面寫鳥,實際是寫人,托子規以抒情,将人間的冤屈之多且無處消解的現實盡收筆端。表達了顧況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
顧況,字逋翁,是唐朝的一位官員,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大畫家、鑒賞家。他最著名的故事與白居易有關。
白居易年輕時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那時候應試有一個訣竅:“行卷”,就是将自己得意的詩文編成一個卷軸,呈送給德高望重的官員或者文豪,以求得他們的賞識和推薦。
白居易就決定向顧況行卷,在顧況家裡,白居易報上了姓名,顧況仔細地瞅了白居易很久,幽幽地說道“居易呐,長安可是國際化大都市,米價昂貴,在此居可不易啊!”
白居易趕緊呈上行卷,顧況接過一看,首篇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拍案大笑:“剛才開了個玩笑,憑樂天的才華,在哪裡居住都是很容易的事啊!”
由于顧況的賞識與推介,從此,白居易的名聲大振。
六、《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是數字的運用,“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巧妙運用三個相同的數字,表達了李白在陽春三月、鳥鳴花開的時節,思念他的故鄉三巴的思鄉情緒。
七、《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五代:李煜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
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鈎羅幕,惆怅暮煙垂。
别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
爐香閑袅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随着春天的歸去,櫻桃也已經落盡,隻有那粉蝶兒還在翩翩雙飛。小樓的西面,子規鳥在深夜悲啼。倚着樓窗的玉鈎羅幕了望,屋外暮煙低垂,令人倍感惆怅。
人們紛紛散去,小巷一片寂寂,隻見袅袅殘煙草色不清,怎能不讓人感到悲情迷離。香爐裡的煙袅袅升起,她看着繪飾鳳凰的衾枕,拿着羅帶,孤苦伶仃,回首往事,隻覺得離恨依依。
櫻桃是新春第一果,古代就有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祭祀的傳統,這也表明了李煜的帝王身份。子規鳥相傳為蜀國的杜宇之魂所化,人們常常借它來表現亡國之悲。
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他聽着子規的悲鳴,内心悲痛惆怅萬分,就借小周後之口表達了自己亡國失勢、朝不保夕的憂愁悔恨之情。一個“恨”字作為詞眼,貫穿全篇,讓人不忍卒讀。
八、《春夕》
唐:崔塗
水流花謝兩無情, 送盡東風過楚城。
蝴蝶夢中家萬裡, 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 華發春唯滿鏡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 五湖煙景有誰争?
溪水流走,花兒凋零,這是多麼無情啊。在這無情的時節,我送着最後一縷春風吹過了楚城。往事如夢,離家萬裡,夜裡三更時分,樹枝上子規鳥凄厲地啼叫把我從夢中驚醒。
家鄉的書信已經長年斷絕,春天萬物萌生,鏡中的我卻已是滿頭白發。因為自己的抱負未能實現而不願歸去,我要歸去時自然就歸去了,到那時,故鄉五湖的風景又有誰來與我争搶呢?
崔塗用清麗的語言、工整的格律、沉郁的格調,把暮春之夜時,他對家鄉的思念寫得深婉感人,極富詩意,反映了崔塗在仕途上進退兩難的苦悶與彷徨。濃烈的苦悶情緒。
“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這一聯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極為精彩。語言新奇、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創造出一種曲折幽深的情境,深受人們的喜愛。
九、《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
宋:蘇轼
遊蕲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潇潇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發唱黃雞。
山腳下,小溪邊,蘭草新抽出嫩芽,還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傍晚時分,松林間的子規鳥在潇潇細雨中不停地啼鳴。
誰說人生就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瞧,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所以,不要在老年感歎時光流逝啊。
這首詞的上阕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阕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表達了蘇轼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子規鳥在這首詞裡烘托了蘇轼傷春、惜春之情。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這流傳廣泛的名句,與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成為不怕老、不服老的強烈自信的宣言。
十、《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宋:李師中
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
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
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雁飛。
在睡夢中被子規鳥的啼叫聲喚醒,擡頭向窗外望去,城樓上挂着一彎殘月,仿佛是被子規鳥啼破似的。我乘着華麗的官船沿江出發,兩岸的荔枝,紅豔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着千家萬戶。
在别離之時,佳人與我相對哭泣,淚流滿面,打濕了錦衣。從此一别,不知何日重逢。嶺南地處偏遠,鴻雁難以飛到,想必書信也會稀少。
李師中的這首詞上片寫臨别前之景,下片寫離别之情。寫景則景色清麗,充滿了詩情畫意,言情則情真意切、深沉感人。
"子規啼破城樓月"這一句尤為出色,一個"破"字将子規、城樓、月三個互不相幹的景物串聯連成一體,形成渾一的境界,堪稱煉字的典範。
十一、《傷春》
宋:朱淑真
覽鏡驚容卻自嫌,逢春長是病厭厭。
吹花弄粉新來懶,惹恨供愁近日添。
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
眉頭眼底無他事,須信離情一味嚴。
對着鏡子,準備梳妝打扮,沒想到容顔竟然憔悴得連自己都讨嫌不滿。每逢美好春日到來,卻總是久病恹恹地打不起精神。
吹花調粉、照鏡打扮這一類的事兒,新近也懶得去做,隻是無名地增添了許多閑愁離恨。
深怕子規鳥那“歸不得也,哥哥”的聲聲哀啼入耳紮心,更是苦于羞見穿簾入屋的燕子比翼雙飛。
眉頭眼底,實在是閑來無事,這才相信與那情懷牽系人兒的離别情緒,真是一味稠密難以排解。
這首詩展現了南宋女詩人朱淑真的傷春與離情,女人的心思就是細膩、婉轉啊。
十二、《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陽春三月,花落了,花又重開。屋檐下,燕子離去了,它還會回來。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半夜三更依然還在悲啼,它就不相信東風喚不回來。
王令是北宋一位有骨氣、有志氣、不俗氣的年輕詩人,在世僅二十八年。他的這首詩用拟人的手法,将杜鵑鳥塑造成一個執着追求春天的形象,借此抒發自己留戀春天、希望美好的情懷。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這一千古名句,一掃前幾首詩裡的凄切、哀傷,充滿着執着的美感,帶有積極向上的意義 。獨出心裁,别具一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十二首著名的子規詩詞,詩人們賦予了子規鳥如此豐富的文化意蘊,構成了極具審美價值的人文精神。這樣的詩歌還有很多,著名的像溫庭筠的《碧澗驿曉思》:“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陸遊的《三月三十夜聞杜宇》:“鬥轉春歸不自由,韶華已逐水東流。子規獨抱區區意,血淚交零曉未休。”
好友們,您喜歡哪一首呢?歡迎一起分享、讨論、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