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以白雲比隐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隐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隐者的欽慕高仰之情。不知處就是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童子的老師雖然就在這座山中采藥,但由于山高雲深,看不到老師究竟在什麼地方。
《尋隐者不遇》中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隻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缭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尋隐者不遇賞析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隐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遊龍,若隐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隐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怅,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隐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