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親情”,讀書君想多數人會想到的是偉大的母愛,深情的父愛,憶到情深處,總不免要落幾滴眼淚。
但其實生活中的親情,不僅僅是隻有愛,隻有無私,它也包含着矛盾、沖突。
現實中誰沒有被爹媽狠狠揍過,誰又不曾打過不聽話的娃。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所要訴說的就是圍繞親情痛苦,飽含沖突,赤裸裸的另一面。
王朔 《我是你爸爸》
1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爸爸馬林生是一個小職員,工作上唯唯諾諾,扮演一個老實人的角色,不敢去争強好勝。
在社會上不敢招誰惹誰,逆來順受,在家裡有點裝腔作勢但又富于幻想,盡力去做一個有威信的好父親。
但兒子馬銳偏偏不吃那一套,馬林生隻想做一個好爸爸,不讓兒子受欺負,但他們之間好像有一道無法逾越的思想鴻溝。
爸爸心急要兒子學好,兒子偏偏就一頑主。
王朔将這部小說拍成電影,馮小剛出演第一主角
兩個男人之間的較量,誰都想争第一,誰又都失敗了。
馬林生這輩子活低了,做人做事沒自信,家裡有個毛病不少的崽子,有事沒事就和他擡杠,通過“教誨”兒子而滋長自己虛弱的自信。
凡是馬林生沖着馬銳講的道理,往往他自己根本也做不到。
他自己雖說讀了點書,但是卻往呆裡讀,卻自許是精神貴族,骨子裡其實懦弱得不行,馬銳被流氓欺侮,他也默不作聲。
馬銳則是挑戰他父親權威的一代。
他讀了不少他爸書架裡的書,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外面的世界和他的爸爸的變化,并且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雖然稚嫩有待完善但是善良正直的價值觀念。
不過兒子馬銳正處于青春期,當然處世之道沒有馬林生油滑,但是他不滿于馬林生的自以為高踞真理之巅呵斥自己的樣子。
他太清楚他爸爸,一個世界上的弱者總要從一些地方找到他活下去的必要的自信的。
《我是你爸爸》電影劇照
2
王朔的語言就能反應出他的寫作功底,不論是人物描寫還是對環境的描述,都栩栩如生。
讀的過程中甚至有些驚心動魄。
王朔這本書所揭露出來的東西非常有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講“父為子綱”,即使在現代社會,一些家庭也總會以“我是你爸爸”來作為一切“真理”的基礎,來彰顯自己隻有在教育孩子時才能獲得的自尊心。
以此來強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意願,讓孩子變成聽話的機器,将家長的權威滲透到孩子的骨子裡。
《我是你爸爸》電影劇照
這是病态的,也是無可奈何的。
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我覺得這是病态的、錯誤的,會給小孩帶來一生惡劣影響的教育。
從一個家長視角來看,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更或許是自己固執的思想在作祟。
這種倫理和文化上的壓抑其實對當事人雙方本身都是一種自我限制和束縛。
也正是這樣的倫理結構,将文中的父親給符号化了。
我們會去反思,我們是怎樣的父親,是怎樣的兒子?
一個人先是成為自己,才是父親;而不是為了成為父親才成為自己。
他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令人反感又不屑,他這樣怎麼能是個父親呢?
可是,他在成為父親之前,是個人。
戴了太久的面具,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了。
父親的可憐是源于他們關系的颠倒。
《我是你爸爸》電影劇照
兒子的獨立成長似乎已不再需要他了,而他卻需要兒子。
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和存在的東西便是他和兒子之間的聯系。
在“我是你爸爸”的倫理關系中,他已經造成了自我捆綁,成為一個讀來“可悲”的父親。
但也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受盡了委屈,在故事的結局,兒子依然選擇了他。
“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兒子,别的想是什麼也是不成,咱們誰也别強迫自個兒——從今後!”
3
小說的題材并不常見,還帶着一層調侃和荒誕。
不少人還能感覺到滿滿的諷刺意味,嘲笑這個父親的所作所為,嘲笑他的态度,嘲笑他的心情變化。
裡面有一段,父子吵架,他一直在唠唠叨叨細數自己養孩子以來對他的恩惠。
這種曆數變成一種無休止的唠叨,變成了一種反複強調的醜表功,一種意在使對方從道義上感到理虧從而突出自己高尚的肆無忌憚的自我表白和自我誇耀。
撇開父親的做法是否正确,撇開作者的描述是否貼切,撇開孩子的冷漠和不屑。
在中國,的确大多數家長都這樣了。
他們忘記了他們是為什麼教育孩子,養孩子的初心是什麼。
他們也分不清他們用的到底是愛還是權威。
他們甚至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頂嘴,也從未去嘗試着理解孩子的視角的想法。
一昧地施加權威,施加“我是你爸爸”“我還不是為你好”。
父母一直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其實誰還不是第一次當父母,第一次當孩子呢。
等你從孩子變成了家長,你依舊理解不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依舊理解不了你。
時代變的太快了,後一代人永遠追不上前一代人的步伐。
但是追不上又如何呢,家庭的紐帶永遠是愛,而不是權威。
是希望對方都好的真心,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崇高人設而戴着家長面具的加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