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臨淵羨魚近山羨仙

臨淵羨魚近山羨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21:40:44

臨淵羨魚近山羨仙?作者:劉海明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臨淵羨魚近山羨仙?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臨淵羨魚近山羨仙(臨淵羨獎)1

臨淵羨魚近山羨仙

作者:劉海明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段時間,每年一度的諾獎獎項相繼揭曉,每揭曉一個獎項,全球無不聚焦此項的得主。圍繞着諾獎得主的“花邊新聞”,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點話題。今年諾獎得主中,輿論關注最多的莫過于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曾與中國西南财經大學存在過聘用協議關系的迪布韋克教授了。不少網友津津樂道于迪布韋克與西南财大的淵源,遺憾于他剛從西财離職不久就問鼎諾獎。這樣的“半獎緣”難免讓衆多網友感到惋惜,有網友甚至以“西南财大低價持股10年,趕在暴漲前抛出”表達自己的遺憾之情。

輿論熱議西南财大“錯失”諾獎,網友的心情可以理解。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抱怨涉事學校未能慧眼識珠的聲音,這樣的吐槽未免有失公允。大學本來就是敞開的,人才在流動中使自己和新老東家充滿了活力,而未必是從“一而終才”才能有作為。迪布韋克以類似訪問學者的名義兼職受雇于西南财大,即便他現在仍然“在職”,我們也很難将他獲諾獎的榮譽歸功于兼職的高校。既然迪布韋克教授在西南财大的去留與諾獎本身關聯不大,我們現在糾結于西南财大是否“錯失”諾獎,難免有點“單相思”的味道。

面對諾獎,希望和獲獎者“沾親帶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攀不上關系也不必失落,對于與諾獎“擦肩而過”的所謂“緣分”,同樣不必患得患失,更不必責怪涉事高校“持股失敗”。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時此刻,這句名言也許最适合寬慰中國網友對諾獎的羨慕之情。在耀眼的獎項面前,情不自禁地渴望這樣的大獎歸入中國的科學家,看到獲獎者是自己的同胞就油然而生喜悅之情,但也應當清楚,諾獎更多是個人的獎項,淡化這樣的獎項跟供職單位的關系,也許更利于人們為之釋然。

對于世界級著名獎項,人人都有羨慕的權利。羨慕是對崇高目标的認可和憧憬,但羨慕不是目的,而是向目标出發的起點。在這方面,我們的先輩早有啟導。《淮南子·說林訓》有言:“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漢書·董仲舒傳》轉引時化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成語。每年諾獎揭曉期間,公衆的“臨淵羨魚”作為一種樸素的社會心态無可厚非,但我們應更深刻理解“臨淵羨獎”與“退而結網”的關系。換句話說,羨慕諾獎應該成為全面提升科研内涵的動力,激勵科研工作者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羨獎之後“退而結網”,不是要運動式組織“諾獎培育團隊”,而是要以“織網”的方式将科研平台當作培養人才的搖籃,讓各式人才在這樣的搖籃中不斷自我孵化。相信如此孵化出來的人才終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因為真正有分量的榮譽,幾乎都是長期積累而“偶然”得之。

高端人才的培養(包括高校師資的培養),由單位牽頭精心“培植”固然重要,但更在于一個“養”字。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來說,“養育人才”意味着一種義務,需要用人單位像養育子女那樣“供養”科研人員,而不能滿足于盯着科研人員的短期貢獻,以此評估他們的價值。中國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成功表明,諾獎有時更青睐那些看似名不見經傳的“邊緣學人”,因為這樣的人更容易在“無意插柳”中走向科學研究的巅峰。

在“臨淵羨魚”中,人們更多地看到了成功者光彩照人的一面——獲大獎是他們人生的高光時刻,這樣的一面自然容易吸引世人的目光。梅花香自苦寒來,上蒼從來不會慷慨地将巨大的成功随随便便恩賜給那些夢想不勞而獲或者急功近利之人。可以說,“成功”這個詞語都預設了堅持不懈的艱辛努力過程。如果忽視一個人在成名前的默默無聞,看不到其甘于寂寞的超人毅力,這樣的“羨魚”“羨獎”,隻能年年歲歲在輿論場充當圍觀者,卻難以體驗長期不懈“結網”終成正果的喜悅。

面對牽動輿論神經的諾獎,需要在羨慕之餘轉而潛心“結網”。“結網”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獨創精神和原創能力,需要他們在某一領域提出有遠見的觀點,這樣的原創性理論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而不是自娛自樂式的圈内評獎慶賀。要做到這一點,既依賴于有志于勇攀科研高峰的學人甘于寂寞,通過去功利化的“結網”孕育有價值的成果,也需要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門從科研創新和科研評價制度方面提供寬松的環境。既要容納每個學科的“邊緣化人才”處于漫無目的的“閑蕩”狀态,也要用非量化的科研考核辦法給科研工作者減壓,允許科研人員用較長時間甚至用盡畢生心血結好一張“網”。(劉海明)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