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處,蛙鳴流水聲,竹林風吹過,袅袅炊煙輕。前幾天,在儒岙鎮莊山村的期望生态農場裡,記者見到了養蛙人石劍東,他正在大棚裡仔細察看成蛙、小蛙和蝌蚪的生長情況。掀起蛙池的蓋闆,一群小蛙驚慌地跳起,躲進附近的水面下,可謂“驚起蛙聲一片”。
為尋一灣清水,他跑遍縣内外
石劍東養殖的是石蛙,标準名棘胸蛙,是兩栖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屬于浙江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捕捉野生石蛙是違法的,同時,市場有較大的食用需求,我就是看到了這個缺口,2014年就決定開始養殖石蛙。”
有了這個念頭以後,石劍東跑遍縣内縣外,考察挑選合适的養殖場所。為了找到一個合适的地方,他前後奔波了半年多,也曾到過四明山、天台等地,最終選擇了儒岙鎮莊山村。“找了一大圈,還是莊山村的環境最好,石蛙有點‘嬌氣’,對水質的要求特别高,這裡有龍潭坑的活水流過,非常适合石蛙生活。”原來,石蛙養殖并不容易。石蛙是兩栖動物,既能在水中遊,又能在陸地上跳躍活動;其幼體蝌蚪像魚類一樣用鰓呼吸,離開水就不能生活。因此,水是石蛙養殖的首要條件,養殖場附近一定要有充足、優質、無污染的水源。
此外,由于石蛙有鼠類、鳥類等天敵,石劍東搭建起了封閉式的養殖棚,用黑色的遮陽網覆蓋,可以保持棚内氣溫涼爽,讓石蛙更舒适。
養殖遭遇失利,他瘦了十五斤
精心打造養殖基地的同時,石劍東前往建德拜師學藝,認真鑽研石蛙養殖技術,學習了兩個月後,2015年初,他引進了第一批價值15萬元的種蛙,第一年,蛙卵孵化出一萬多隻小蝌蚪,石劍東滿心歡喜。可是,蝌蚪變成小石蛙需要經曆關鍵的“變态關”,這一環節的技術難度很大,由于經驗缺乏,大面積蔓延的紅腿病讓石劍東猝不及防:“那時候,每天棚裡都要死掉一大批種蛙,每天一睜眼就損失兩三千塊錢,我花了一個月時間摸索出技術要點,才制止了種蛙死亡。一個月下來,整個人瘦了15斤。”最終,石劍東損失了差不多九萬元錢的種蛙,當年孵化出的一萬多隻小蝌蚪隻有一千餘隻變态成為成蛙。
面對挫折,石劍東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同時,積極與建德石蛙研究所對接,結合實際操作經驗,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如今,他說起石蛙養殖,已經頭頭是道:“其實不算複雜,每天早晚巡查兩次,清除一下入水口的雜物,根據環境溫度調整一下水位高低,黃昏時投放一次飼料就行了。”不過隻有他自己知道,在這“不算複雜”的背後,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在養殖棚附近的一個棚子裡,石劍東掀開一個盒子給記者看,裡面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小蟲。“這是黃粉蟲幼蟲,是我自己養的。”他的語氣中帶着一些得意。原來,不同“年齡段”的石蛙愛吃的東西都不一樣,成蛙喜歡吃黃粉蟲,而處于變态階段的小蛙個體太小,要吃黃粉蟲幼蟲。平時能夠買到的黃粉蟲以成蟲為主,石劍東索性自己養了一些幼蟲。此外,蝌蚪喜歡吃軟爛的東西,石劍東在蛙棚周圍種了不少苦荬菜,煮熟切碎後飼喂蝌蚪,苦荬菜缺乏的季節,就改用煮熟的南瓜配上煮爛的豬肺。
2016年,石劍東的養蛙場有一萬二千多隻小蛙變态成功,今年,預計能産出三萬多隻小蛙。
生态親和力強,養殖前景被看好
記者留意到,每個大棚都設有一個入水口,一個出水口,從龍潭坑引來的水嘩啦啦流入養殖池中,流到另一端後,又從出水口沿着水渠流回河道。“石蛙生活的環境必須是活水,水質也要很好,這些河水隻是在養殖池裡過了一下,又回到了河道,可以說,石蛙養殖對水環境基本是沒有危害的。”這一點,也是莊山村黨支部書記章嶽林所看重的:“莊山村的發展規劃以生态觀光旅遊為主,這種生态親和力強的農業項目,正是村裡需要的。”
石劍東說,他的夢想是,通過若幹年的努力,打造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的生态農場。今年下半年,他要繼續擴大石蛙養殖規模,此外,他還計劃發展種植業,目前已栽種了一批櫻桃樹種苗,明年可以進入采摘期。由于石蛙生長周期較長,需要三年才能上市,石劍東第一年的養殖成果差不多是“全軍覆沒”,所以,石蛙也要到明年才能正式推向市場。
章嶽林告訴記者,今年,莊山村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是縣裡重點發展的46個A級旅遊景區村之一,他打算帶領全村群衆,以龍潭坑、清涼寺、霞客古道等景點為依托,打造特色民宿居,發展精品農業采摘觀光體驗項目,拉長旅遊産業鍊,讓遊客不出村就能體驗“吃住行遊購娛”的一條龍服務。“到時候,這石蛙說不定會成為農家樂的特色菜哦!”石劍東開着玩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