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宋代影視作品賞析

宋代影視作品賞析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6-28 23:02:24

一、風景空間與歎逝美學

1934年,費穆在《時代電影》上發表了《略談“空氣”》一文。費穆在文章中提出拍攝詩電影的方法,成為理解其電影理念的美學綱要。“電影要抓住觀衆,必須使觀衆與劇中人的環境同化。為達這種目的,我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是必要的。”該文中,費穆沒有用意境理論來解釋詩電影,也沒有引入叙事一詞來分析電影,而是用了“空氣”一詞來闡明技術手段下電影展現的新可能性。費穆沒有闡釋何為電影的“空氣”,但是在接下來的論述中,他将空氣視為創作者用電影手段創造的電影氛圍,“空氣”涵蓋了攝影、對白、音響等技術手段。費穆提出了四種創造“空氣”的方法:“其一,由于攝影機本身的性能而獲得;二,由于攝影的目的物本身而獲得;三,由于旁敲側擊的方式而獲得;四,由于音響而獲得。”

費穆對于“空氣”的第一條論述指向了攝影和視覺。在費穆的論述中,攝影機與物相遇的時刻,便是電影創造美的時刻。“外景方面,從大自然中找尋美麗的對象……内景方面,以人工的構圖……創造‘空氣’的要素。”電影《小城之春》(1948)、《城南舊事》(1983)、《那山那人那狗》(1998)、《路邊野餐》(2015)、《長江圖》(2016)、《冬》(2016)等電影中,自然風景和人工景觀構成了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刑健的電影《冬》,将背景設定于大風雪之中,老人,鳥、魚缸構成了電影風景,電影的影像運動,是雪天背景下,老人的動作是垂釣、走路、靜默、走神。電影突出了風雪之聲,也突出了荒景之感,全片有柳宗元《江雪》“獨釣寒江雪”的空禅之意。《那山那人那狗》裡,山油畫般的風景,成為詠歎郵遞員父子奉獻精神的叙事環境。《路邊野餐》和《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風景成為少數民族(苗族或裕固族)主體身份認同的重要隐喻:尋找風景,也是尋找身份的過程。不管是自然風景還是人工布景,風景都是詩電影和意境理論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是從古典到現代性的視覺轉換要素。詩詞書畫中,風景是靜止的,電影并不隻是視覺與文字的,電影是運動的、聽覺的、表演的。當新的元素在新的媒體介質中重新匹配時,意境理論中風景的适用範疇也會發生變化。詩電影中風景的功能是什麼?風景從詩到電影美學轉換是什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闡釋了“境界”,境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境界論的理論核心強調物我統一、情景交融。放在電影中,意境美學觀構成了詩電影的基本辭格。“風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與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構。” 古典電影時期,風景的功能是内指的。情與景的交融,風景與意義的融合是古典時期詩電影的表達路徑。例如,《小城之春》中出現了廢墟化的風景,廢墟指向過去性的時間,作為“廢墟”的風景是精神荒廢的生産者。《小城之春》拍攝于1948年,費穆将故事發生地設定在斷壁殘垣上。廢墟、男主角禮言的疾病以及一段欲言又止的三角戀情,加諸于國民黨統治時期破碎的國家背景之上,共同指向電影的悲涼意緒。電影中,徘徊的人物關系既“因事而感”,也“因時而感”,最後停滞于儒學的道德困境之中。斷壁殘垣的風景是内指的,風景與人物心理構成關系協一關系。現代電影時期,風景也從内在指向轉向展覽性空間,風景的内在指向性逐漸削弱,而風景的展覽性空間不斷被放大。本雅明對藝術品靈韻(aura)消失的闡釋緣由是:複制技術的發達和觀衆對觀賞的需求,藝術品的“展覽價值開始全面排斥膜拜價值”,為“表現活生生的形象,必須放棄靈韻。” 受啟于本雅明的研究,電影中的風景表現也是如此。胡金铨的武俠電影吸收了戲曲的表現手法,《空山靈雨》《俠女》《龍門客棧》中,借力于戲曲的虛實關系,景随境遷的風景,成為渲染電影氣氛與情緒的重要手段。《那山那人那狗》中,電影感興經由靜止和框定的固定鏡頭來實現。固定鏡頭的使用,使得電影中風景帶有韻味,“感物”的美學觀看和生發的情感脈沖是情境性的,情感與景物構成了一體。情與境的分離,使得展覽性風景成為電影的主要表達空間,這在《路邊野餐》和《長江圖》中尤為明顯。《路邊野餐》的風景橫跨蕩麥和貴州凱裡,風景也不止于表現貴州山區和苗族文化地理,而是盡量展現風景的夢幻氣質。電影中,香蕉儲存室,野生的芭蕉樹,舞廳斑駁的牆壁,環形公路、擦牆而過的火車等風景溢出了意境理論的表述框架,而成為展覽性風景。《路邊野餐》多次使用鐘表意象,以此凸顯風景的時間性。電影中的風景空間,是原始、現代和後現代意識的混合體,風景在多重維度下重構記憶性事件。

“感物傷懷”是古典審美傳統中教化美學的觀念再現。電影對景物與時間的雙重觸發,讓感興化為一種情緒歎逝。詩電影借風景來歎逝往昔,歎逝情感之殇,歎逝時間流逝,歎逝構成了生命體驗的悲情。中國古典詩詞中,歎逝主題分為“悲秋、閨怨、功業與身世之歎、及懷古傷今等”類型。 “歎逝”緣發于儒學理念中的“興”與“怨”關系:“興”是情緒的觸發點,“怨”是溫和節制的悲劇性情感,而非強烈生命力與意志力的奔湧。“怨情”體現在電影裡,是《小城之春》裡周玉紋傷懷過往的情感,是《城南舊事》裡小英子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路邊野餐》中,主人公陳升兒時被寄養别人家,長大後誤入黑道,出獄後母親去世,侄兒衛衛的處境和當年陳升的處境一樣。電影将對過往的遊曆化為悲歎情緒,風景成為尋找過去的空間容器,風景伴随情感歎逝的過程。古典電影時期,詩電影中,情境即等同于故事。《小城之春》裡象征性的廢墟,《城南舊事》裡奶媽便被丈夫“黃闆牙”用一頭驢馱回去的背影,《長江圖》中灰暗朦胧的長江風景,《路邊野餐》中反複出現的鐘表意象……風景的抒情與歎逝,在電影的時間軸列上呈現,記憶叙事混合了哀婉情緒與田園情調。伴随現代性轉變,風景由“抒情傳統”化為“寫叙傳統”,表現在影像風格上,即由“境界”轉為“視境”。《小城之春》式的靜默人物關系和封閉空間被打破了,伴随着電影的情緒律動,風景也由抒情美典轉為現代性視域下的美感經驗,碎片化、跨地域、景觀式和瞬間性的風景,也在電影中增多,風景成為盛裝現代電影意識的容器。

二、流興、記憶與抒情的現代性

風景勾連出記憶、神話與後現代式的新想象。“流興”是中國古典詩學中“興”的衍生,“興”是見物起興、抒情之意。情景關聯、萦繞,構成了流興。王一川在《興辭詩學片語》中,認為流興是古典感興的流動,興流動不息,但在“現代性語境中感興流變為碎片,但也重新流溢開來,生成了新的審美。” 不論是情境之中的固定的風景,還是流興想象中的風景碎片,風景中的起興在參與情境與意境的構造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古人之謂“澄懷味象”,包含了人對物的靜觀。流興的前提是感物,“‘感物’不僅指情感上的自然風物,且還包括感時、感事,與儒家教化緊密相連。” “儒學淡化了感物的自然和自由的本質,卻賦予了感物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派思·奈特認為,“真正崇高的風景總是披着回憶與聯想的外衣……其情感效果的力量有賴于其觀看者,透視一層回憶起來的現象面紗做出反應,它們包括:故事、傳奇、曆史、自然景色、圖像景色、詩歌和音樂。” 電影《小城之春》《城南舊事》《那山那人那狗》《路邊野餐》《長江圖》裡,主人公對過往的追憶與片段式流興,成為電影的叙述起點。“記憶叙事”帶出了從意境到新古典主義的美學流變。電影通過對感興時間再造,以記憶情态喚出意境與現代意識。古典美學時期,電影中情感是靜觀的。現代詩電影中,古典的、完整的抒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碎片。《小城之春》景物融合了感情本體,《早春二月》試圖對時代背景雅正,《城南舊事》将抒情童謠化。《城南舊事》的故事核心是“每個人都離我而去”的感覺,電影将英子選為主角,透過童年來表現作者意圖。電影中,英子感歎所有人都“離我而去”,在這一點上,她成為影片的核心人物。 抓住“離我而去”的内容與情緒,就把看上去較為分散的情節鍊條牢牢地鎖住了。《城南舊事》展示了感傷體驗。電影情感展開方式可以用“遠”來形容,英子生命中有過交集的人最終都離開了,成了英子回憶的對象。電影中,“瘋子”秀貞帶着妞兒在尋父過程中慘死在火車輪下。汽笛、雨夜還有一對失去性命的母女,足以讓人引起對遠方的警惕。電影中對火車意象的暧昧态度,應和了電影從童年到成人世界轉變時展現的焦慮。《早春二月》和《那山那人那狗》将感興熔鑄在演員的身體情态中,但未能在精神上進一步升華。電影像明清時的小品文與美文,重視閑情雅緻,漸離抒情傳統。抒情難以引發新境界,而是引發迥異于現代性經驗的感性片段,這種情調帶着古典式的感傷。

“記憶”完成時間客體的再造。記憶是一種情狀,其功能在于召喚過去或身份認同。亨利·伯格森闡釋了“情狀(affection)”一詞:“一個物體在承受另一個物體作用之時的狀态……是一個效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所産生的作用。所有物體間的混合都将被稱作情狀。‘情狀’揭示的是被轉變的物體、本性,也即,被施加情狀或情動的物體的本性。” 文化記憶反映出對特定時代的認同,詩電影将其轉向一種私人記憶。私人記憶是這樣一種情狀,它試圖通過時間形式,對精神持存保持一種完整性。早期的詩電影通過含蓄的對話、留白等形式來在銀幕上構造虛實關系,費穆在《雜寫》中寫到:“電影雖可以打破‘三一律’的桎梏”,但“也不是說電影可任意、直接地表現一切。在相當的限度内,它也應該用含蓄的迂回曲折的方法……電影之遜于舞台劇一籌的,是因為它在表演時缺乏一貫的情緒。”古典電影時期,因為叙事是封閉的,所以電影對于“一貫的情緒”的保存是完整的。現代電影時期,情緒的連貫性被打破。一方面,情緒在非連續性空間中運作,情緒表征出多元的面向,另一方面,身體自身成為保存情感情狀的重要對象。《路邊野餐》吸收了公路片的叙述手法,抒情的即興和碎片化展現,讓身體成為抒情動作的承載場域:陳升繞環山公路的迷霧之行,成為叙述往昔、展現記憶情态的場景。塔可夫斯基認為電影“時間複印于它的真實形式和宣言中,”一般人看電影是為了獲得時間,為了“已經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擁有的時間”,時間重構了生命,而導演的工作正是需要“雕刻時光”。《路邊野餐》将尋找的過程,化為時間的感知。電影中用蘆笙、流行音樂、火車鳴響等聲音交織出立體聲音層次,成為打開記憶的鑰匙。

伯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分析了記憶與知覺的糾纏關系。伯格森認為,“回憶與知覺聯系在一起,衆多的連續記憶事件就會立刻與知覺緊緊相聯,這個無限的多,當我們選擇停止時才會變成有限的。” 《小城之春》《城南舊事》和《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情感-記憶”模式,在《路邊野餐》《長江圖》等電影中進行審美的嬗變與分化,衍生出“知覺-記憶”的審美框架。從“情感歎逝”化為“知覺歎逝”,本身是一種抒情的現代性斷裂。抒情也一再嬗變,電影經由人物和表演的帶動,将角色的感傷轉為遊曆。“我”與“境”之關系,逐漸由内向外生發。張淑香将“歎逝”視為時間軸,并在此軸線上重新布局“物色論”與“緣情說”,經由時間流逝而化為唯情意識。 情景交融的有情與事功,在電影中消散。《小城之春》和《城南舊事》兩部電影都展現了道德之下的情感,情感表達都曾試圖跳脫出儒學規範,但《小城之春》中人物的情感“發乎情,止于禮”,《城南舊事》也将對小偷的同情化為歎息。《城南舊事》裡,随着故事終結,所有人物都離小英子而去。從林海音的小說轉成導演吳贻弓的電影,電影保持了統一的視角:電影透過童年反觀成人世界,以及情感失去後人的一切。唯情意識在《路邊野餐》和《長江圖》中也有展現,這兩部電影将情感與“漂泊”聯系在一起,遊曆與記憶穿插進行。電影中,詩歌文本與歎逝之美相互關聯。新詩的自由節拍,成為漂泊的引子。

三、聲音、旁白與詩歌閱讀

意大利導演帕索裡尼認同詩人瓦雷裡的一句話,他認為詩歌是“某種持續地徘徊于聲音與意義之間若即若離的感覺。” 中國古代詩詞非常注重聲音,宋詞有各種各樣詞牌名“浣溪沙”“虞美人”“清平樂”“賀新郎”“臨江仙”“菩薩蠻”等等,每個詞牌名都代表一個曲子曲調,使詞可以用聲音傳唱。宋朝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凡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傳唱柳永的詩詞,可見聲音在詩詞傳播中的重要性。

現代詩中,聲音的功能幾乎是喪失的。除了朗誦,聲音幾乎難以承擔詩歌傳播的職責。瓦爾特·本雅明理論中,繪畫等藝術的“光暈”很容易在機械複制的過程而遞減、喪失。詩歌以聲音的形式放在電影中,是否面臨“原真”性的喪失問題?語言和詩歌形式植入到電影中,電影美學會發生什麼變化?凱瑟琳·勒普頓将散文電影的畫外音稱為“多語”(heteroglossic),散文形式“通過增加提供評論的人和角色,通過推遲他們要說的話,或甚至代之以某種報告式的話語——比如信件、引語、回憶的對話——通過給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包括導演在内)添加一些虛構的,或至少在本體論上暧昧的狀态,或者在他們中間制造不确定性、張力和分歧。” 詩電影中,畫外音(旁白、意識流與詩歌形式)扮演了重要角色,聲音在散文電影中構成一種“臨界距離(critical distance)”,作者、文本、觀衆和影像的生産與評價都在整個臨界框架體系裡運作。畫外音層面,詩電影在本體論上的暧昧與多語,使得詩電影開掘了多元表達的多種可能性,畫外音重新整合了不同影像介質的邊界。

《小城之春》《城南舊事》《那山那人那狗》中,旁白均采取了第一人稱。第一人稱旁白,直接進如私人經驗,指陳内心世界。《小城之春》借周玉紋的第一人稱旁白開場。“我們走上了城牆。我走在後頭,他,他們站定了等我。”“過去的事早已忘掉,我這輩子早已不想什麼。”“像是喝醉,像是做夢。這時候,月亮升的高高的,微微有點風。”周玉紋的第一人稱陳述,為電影增加了濃厚的主觀色彩。獨白置于私人陳述的框架内,模糊了虛與實的心理界限。《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是父子在大山裡送信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戲是兒子背着父親過河,電影裡出現了一段兒子的内心獨白:“村裡的老人說,背的動爹兒子就長成了,小時候覺得我爸特高大,還擔心自己什麼時候能背的動他,結果小學沒畢業,個子就比爸高了。”第一人稱旁白,提供了一種主觀視角,旁白調度了電影的心理場域。配合電影旁白的,是演員的肢體與身體動作。詩電影中,身體姿态是緩慢的。躺、坐、眠等是詩電影中重要的身體情态。詩電影中身體,并非是速度化的身體,而更多的是以遲緩、靜穆的形象出現的。在現代意識的介入下,緩慢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儒學理念中禮化的身體,裂變為現代電影中疲憊、松散的身體情态。這一點,可以在電影《路邊野餐》《長江圖》以及畢贛的新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樣片中找到例證。

電影畫面有固定的畫框(frame),而聲音沒有框。畫框組織、規定了視覺形式的審美界限。詩歌以聲音形式流溢出畫框,聲音的專注是一種可感知的材料。詩歌語言介入電影中,重構了影像秩序、空間與時間,也重構了電影的深度。詩歌形式對語境進行重建,邀請觀衆來對視覺畫面進行審視,詩歌和畫面之間保持了審視的距離,詩歌以文字形式和聲音形式,為影像提供了可傾聽的思想和精神參照。文字打開了更廣闊的視覺視域,為理解電影形象提供了嶄新的渠道。《城南舊事》《那山那人那狗》《路邊野餐》裡摻雜了回憶/記憶/往事的情節,詩歌形式的植入令電影時間别有韻味,它創造、延續了電影的氛圍推進。法國叙事學加弗朗索瓦·若斯特認為,電影的叙事時間軸是由“時序、時長、時頻” 三個層次組成。詩電影中的時間是環形的,回憶性事件造就的時間頻,比如創傷性記憶、失憶、再回憶(比如《長江圖》中的失憶)等,都成為推進電影叙事、加強時間密度的重要參照。不過,利用記憶來重造時間的進程中,聲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詩電影中,詩歌借助于電影媒介實現了聲音的複活。詩歌制造了電影言說的多語環境。影像以圖像為中心的表達時代,對聲音語言介質本身凸顯和強調本身就構成了獨特的美學。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開篇,分析了視聽兩種認知模式。“觀看先于言語……先辨認,再說話。言語與觀看行為之間存在鴻溝……” 電影的畫面層和聲音層是兩個不同層級,在蒙太奇剪輯過程中,有時電影的聲畫層會發生斷裂。電影音樂和旁白的進入,填補了斷裂的鴻溝。電影叙事中,聲音的叙事維度的擴張壓縮了聆聽維度。叙事聲音常常是因果關系的,而詩歌聆聽則讓聲音獲得一種感性的維度。在電影語言中,詩歌的口語性使其在聲音層面具備了音樂的潛質。詩意結構的建立,也對應地建立在影像層面,詩歌是一個文字、聲音、意義的轉換層。電影自然“保持了音與義的雙重結合。語音的抑揚頓挫、表達方式和節奏,電影中語言的諸多特征都具備詩歌所要求的元素。” 詩歌制式對于語言本身強調,為電影建立了“内叙事聲”,它“直接指陳故事叙事人的内心想法與聲音。也建立了觀衆認同的不同層次。在内叙境的時刻,人物的主體性變成了我們自己。” 《城南舊事》用李叔同的《送别》來渲染情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宋詞式的緩慢、簡約、淡泊,立刻就為電影固定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散文基調。如果《城南舊事》變成無聲電影,電影沒有詩詞添置,缺乏聲音層的籠罩與萦繞,韻味的生發是無法想象的。

詩歌語言為電影提供了禮節體系與閱讀場景,詩歌制式對于語言聆聽本身強調,不僅讓聲音獲得感性維度,而且召喚出意界、義界、情界。詩歌在散文電影和詩電影中的存在,聲音物象升華了視象。詩歌閱讀超越了畫框,聲音萦繞突出了聽覺自身。米歇爾·希翁用“适音性”(phonogenie)一詞,來總結那些聽起來悅耳的音樂。 詩歌的聲音為電影創造了獨特的聲域,它既超越了台詞範疇,又超越了電影的音樂範疇,詩歌文本和聲音是理解電影的第三通道。詩歌喚起和引導電影,它既是言語又是語言,調整電影的時間節奏,是電影形而上的等價物。畢贛電影中,詩歌制式占據重要的席位。詩歌電影叙事預設了裝飾效果,這種裝飾是一種台詞的修飾手段。詩歌在電影中發揮了雙重功能:一方面它形成“叙事-韻味”次序,另一方面它也重構了電影節奏。叙事與韻味之間是電影形式與内容的延展,二者之間的次序并不是等級次序,而是本體化的次序,取決于節奏的重要性。” 畢贛的電影《金剛經》中,詩歌文本發酵出斑斓的色彩:“死亡,黑暗猶如掉落的速度/閱讀周圍斑斓的石頭/娴熟地盛滿毒酒/消失,憑着比鳥兒更輕巧的骨骼/追趕一條痙攣的公路。”詩歌觸摸到了德勒茲的綿延問題,它以虛構的自我身份出場,具有“一種遊移在作者與觀衆之間的奇怪品質:它能在自我指涉的同時在聽衆中産生移情作用。” 通過閱讀,主體和影像進行分離,這種分離正是通過詩歌來實現。

“所有的表述,無論是詞或是句子,都是命名的。” 台灣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紀錄文學大師的系列紀錄片,内容以每個台灣本地的文學家為對象。其中,詩人的紀錄片有《無岸之河》(洛夫)、《逍遙遊》(餘光中)、《如歌的行闆》(痖弦)、《化城再來人》(周夢蝶)、《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等。這些紀錄片中,都不同程度地穿插、朗誦詩歌。詩歌聲音的介入,形成了一種雙向的經驗遊動。詩歌重新回到了抒情,詩歌的發出源不再代表詩人本身,它對征着私人與公衆的記憶。詩歌讓影像運動與圖像綿延開來,形成一個獨特的美學構型。詩歌和時間讓影像變成流域,它們共同為記憶造境,讓現實、夢境與未來平行穿梭。縱觀電影《路邊野餐》,凡有路的場景就有詩歌陳述。詩歌不僅是台詞,詩歌也是叙事和韻味的釀造廠,比如該片中的詩句:“蕩麥的公路被熄火延長,風經過汽車後備箱,人們在木樓裡行歌坐月”。這裡,詩歌構成了抒情,也構成了美學。與《城南舊事》的惆怅與深情不同,畢贛電影中的現代詩既沒有描述苦難,也沒有指向異化的現代性境遇,而是從私人的内在經驗出發,對世界進行的傳記性書寫,以此來描述“失去象征的世界。”

詩歌聲音知覺暫時懸置了圖像知覺,因為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電影通過使用詩歌語言來抵達思想。詩歌是畫面的文字透視,它不同于台詞單純的解釋和匹配功能,詩歌以至高的語言形态籠罩了電影,它是電影畫面的形而上修辭,表征性功能更為突出。畢贛和楊超的電影裡,都曾向詩歌借力。詩歌語言在電影中出現意味着什麼?詩歌語言用“聲音-詞語”對應了視覺層面的“圖像-物體”,這是抽象-具體的對應關系。詩歌的力量在于:賦比興的能量在分行形式中的瞬間爆發并生成電影意義。詩歌的出現,不僅為電影配制出新的節奏,也為電影提供了嶄新的語言禮節體系,詩歌語言籠罩、萦繞着電影,并在形而上學的層面完成了意義修辭。

美國電影理論學者大衛·波德維爾将電影視為詩學與美學效果。波德維爾認為,詩學是一種風格,“風格是組織電影技巧的形式系統。”這一理論的提出背景,基于好萊塢類工業化的基礎和類型片的标準化實踐。電影工業的組織規劃和叙事模式是電影美學的重要生成機制。波德維爾筆下的風格,正是電影工業技術性效果,這種效果源發于攝影、構圖、聲音等專業技術契合。電影的技術和叙事系統決定了“風格”,災難片、科幻片、西部片等類型片種,細化了觀衆對電影的審美期待。沿此路徑,可否從電影效果出發來可以界定詩電影?是否電影中偶爾出現的詩意元素,就可以稱其為“詩電影”?具備詩性、突出藝術性的電影,是否都可以泛化為詩電影?這些問題,都是學術界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讨的理論問題。

參考文獻

1 費穆:《略談“空氣”》,《時代電影》第6期,第22頁,1934年11月。

2 [英] 西蒙·沙瑪: 《風景與記憶》,胡淑陳、馮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67頁。

3 [德] 瓦爾特·本雅明:《技術複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胡不适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

4 [德] 瓦爾特·本雅明:《技術複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胡不适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頁。

5 左其福:《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歎逝主題》,《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84-88頁。

6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頁。

7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頁。

8 王一川:《興辭詩學片語》,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頁。

9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61頁。

10 李健:《中國古典文藝學與美學的當代價值》,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第156頁。

11 [英]西蒙·沙瑪: 《風景與記憶》,胡淑陳、馮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551頁。

12 吳贻弓:《我們怎樣拍<城南舊事>》,《電影新作》,1983年03期。

13 汪民安、郭曉彥編:《德勒茲與情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9頁。

14 費穆:《雜寫》(1935年3月),載《聯華畫報》第5卷第6期,第22頁。

15 [蘇]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陳麗貴、李泳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3-65頁。

16 [法]亨利·柏格森:《物質與回憶》,姚晶晶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85頁。

17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557-558頁。

18 [意]皮耶爾·保羅·帕索裡尼:《異端的影像:帕索裡尼訪談錄》,艾敏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頁。

19 [意]勞拉·拉斯卡羅利:《私人攝像機:主觀電影和散文影片》,洪家春等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63頁。

20 [意]勞拉·拉斯卡羅利:《私人攝像機:主觀電影和散文影片》,洪家春等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98頁。

21 [加]安德烈·戈德羅 [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麼是電影叙事學》,劉雲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40頁。

22 [英]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戴行钺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版,第5頁。

23 [法] 雅克·奧蒙:《電影導演論電影》,車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頁。

24 [英] 蘇珊·海沃德:《電影研究關鍵詞》,鄒贊、孫柏、李玥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133頁。

25 [美]羅伯特·斯塔姆:《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郭幼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62頁。

26 [荷] 柯雷:《精神與金錢時代的中國詩歌》,張曉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第255頁。

27 [美] 朱迪思·瑞安:《裡爾克,現代主義與詩歌傳統》,謝江南、何加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頁。

28 [法] 茱莉亞·克裡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張穎、王小姣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27頁。

29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45頁。

30 [美] 大衛·波德維爾、克裡斯汀·湯普森:《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彭吉象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48頁。

(原文刊載于《北大藝術評論》(第三輯),2019年7月,商務印書館)

宋代影視作品賞析(李嘯洋風景與歎逝)1

北大藝術評論(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19年

目錄

特别策劃:改革開放 40 年藝術回顧

李心峰 驚雷聲聲動神州

——論改革開放前夕藝術之潮的湧動 .........................................(3)

宋寶珍 新時期現實主義戲劇成就與藝術啟示 ..................................(12)

饒曙光 李國聰 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電影創作的再審視...................(25)

胡智鋒 周建新 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電視藝術的發展道路

與經驗啟示 .......................................................................(36)

戴 清 鏡像中國 40 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劇創作縱覽 ....................................(46)

美學與藝術理論

彭 鋒 什麼是現代美學 ................................................................(59)

秦興華 從藝術比較到學科自覺

—20 世紀中國比較藝術學研究述略.......................................(70)

藝術批評史

艾 欣 純粹的表達與超越:西方抽象藝術發生的宗教學動機...........(91)

陳旭光 20 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分期、主題與基本經驗 ...............(105)

傳統園林與城市

丁 甯 中國傳統園林與城市生活刍議 ...........................................

影視美學與批評

王一川 回望革命式改革美學

——第四、五、六代導演及其影片的文化品格...........................(137)

周學麟 作為類型的藝術電影.........................................................(157)

施旭升 論電視叙事的文化智慧 .....................................................(167)

王志敏 賦比興與科恩兄弟的影片《嚴肅的男人》............................(177)

張 振 被壓抑者的複歸:從哥特小說《科學怪人》

到人工智能題材影視作品..................................................(186)

郎 靜 賈樟柯的“火車”:“中國速度”的辯證書寫 ......................(198)

翻 譯

彼得·布魯奈特 大衛·威爾斯 / 文 于小喆 / 譯 論空間藝術(199)

—雅克·德裡達訪談........................................................(211)

蘇珊·利昂德拉 - 吉格 / 文 祝婧琦 / 譯 世界的影像還是思想的影像

—阿蘭·雷乃與 1968 年 ...................................................(233)

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

張鄭波 法國漢學家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對中國傳統

繪畫之道的哲學闡釋

—以《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為例...........................(243)

易丹韻 論敦煌莫高窟盛中唐期的法界佛像.....................................(262)

李嘯洋 風景與歎逝:詩電影的古典興象與抒情現代性....................(272)

學術沙龍

關于中國的藝術史研究:西方與中國的視角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藝術與人文”講座...............(285)

如何理解怪物:怪物的曆史與未來

—北京大學藝術學沙龍第 7 期暨北京大學“批評家周末”

文藝沙龍第 39 期..........................................................

書 評

何世劍 羅琦卿 秦 璨 試論葉朗主編《中國藝術批評通史》的

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319)

《北大藝術評論》稿約.....................................................................(32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