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8 08:17:59

這一期學習專題17 種群和群落(上),小編整理了前三個考點、易錯點和易錯題例題。明天更新種群和群落(下)和生态系統專題,結束必修三的内容。老規矩,先做題再看答案,然後知識點查缺補漏,如果有問題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解釋,問題較多的我也會錄視頻講解的!喜歡的話點個贊關注小編吧!

專題18 種群和群落

考點1 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 種群的概念

種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内,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2 種群的數量特征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1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2

拓展:種群的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圖解。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3)年齡結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的。

3 種群的空間特征

(1)含義:種群中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态或布局。

(2)類型:均勻分布、随機分布、集群分布。

4 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樣方法:

①适用對象:植物、昆蟲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等密度的調查。

②過程:确定調查對象→取樣→計數每個樣方中的個體數→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

③取樣的方法:常用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④取樣的關鍵:要做到随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

(2)标記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動能力強、活動範圍大的動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3

易錯點1:樣方法的注意事項。

(1)計數原則:同種生物個體無論大小都要計數,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隻計數相鄰兩邊及頂角上的個體。

(2)取樣原則及方法:随機取樣;樣方大小适中;樣方數量不宜太少;常用五點取樣法(如圖甲)和等距取樣法(如圖乙)。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4

易錯點2:标記重捕法的注意事項。

(1)被調查個體在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的現象。

(2)标記物不能過于醒目。

(3)不能影響被标記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

(4)标記物不易脫落,能維持一定時間。注:動物被捕獲并标記一次後難以被再次捕獲,即利用标記重捕法計算出的種群密度會比實際密度偏大。

考點2 種群數量的變化及應用

1 種群數量的“J”形增長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5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适宜、沒有敵害。

(2)數學模型: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6

(3)曲線特點:種群的數量以一定的倍數連續增長。

2 種群數量的“S”形增長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7

(1)形成原因:資源、空間有限。

3 種群數量的波動和下降

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處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數量還會急劇下降,甚至消亡。4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等。

(2)生物因素:食物和天敵等。

易錯點1:“S”形增長曲線的解讀和分析方法。

三圖對比分析解讀: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8

(1)t1之前,種群數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條件相對充裕,種群數量增長較快,當種群數量為K/2時,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内鬥争加劇,天敵數量增加,種群增長速率開始下降。

(3)t2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

易錯點2:K值與K/2值在實踐中的應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9

考點3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 實驗原理

(1)用液體培養基培養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2)在理想的環境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曲線呈“J”形;在有環境阻力的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曲線呈“S”形。

(3)計算酵母菌種群數量可用抽樣檢測的方法——顯微計數法。

2 實驗流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10

易錯點1:實驗注意事項及分析。

(1)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進行計數。

(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将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小誤差。

(3)本實驗不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因不同時間取樣已形成自身對照;需要做重複實驗,目的是盡量減小誤差,需對每個樣品計數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個小方格内的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則應稀釋培養液重新計數。稀釋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懸液的計數,以每個小方格内含有4~5個酵母細胞為宜。

易錯點2:血細胞計數闆及相關計算。

(1)血細胞計數闆(如圖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11

血細胞計數闆由一塊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兩個方格網。每個方格網劃分為9個大方格(如圖甲所示),每個大方格的面積為1 mm2,加蓋玻片後的深度為0.1 mm。因此,每個大方格的容積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計數室)以雙線等分為25個中方格(如圖乙所示)。每個中方格又等分為16個小方格,供細胞計數用。

(2)計算公式:

①在計數時,先統計(如圖乙所示)5個中方格中的總菌數,求得每個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個大方方格中的總菌數,然後再換算成1 mL菌液中的總菌數。

②設5個中方格中總菌數為a,菌液稀釋倍數為b,則0.1 mm3菌液中的總菌數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則1 mL菌液的總菌數=(a/5)×25×10 000×b=50 000 a·b。

易錯題:

1.下列有關對種群特征的概念圖(如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二種群群落(高中生物易錯題NO.26種群和群落)12

A. 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 “J”形增長的種群中沒有死亡率和遷出率

C. 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的主要依據是b

D. 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c也達到最大并保持不變

2.南極冰藻是以矽藻為主的一大類藻類植物,長期生長在南極海冰區-2~4℃的環境中,其最适生長溫度為2℃。磷蝦主要以南極冰藻為食,企鵝主要以磷蝦為食。自1975年以來,磷蝦種群密度下降高達80%。下列叙述錯誤的是()

A:-2~2°℃範圍内,随着溫度升高南極冰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增大

B:企鵝種群密度也會随着磷蝦種群密度下降而下

C:南極冰藻、磷蝦、企鵝與該海冰區的其他生物組成群落

D:南極冰藻組成了一個種群

3.血細胞計數闆是對細胞進行計數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塊血細胞計數闆的正中央有1個計數室

B:計數室的容積為1mm×1mm×0.1mm

C:蓋蓋玻片之前,應用吸管直接向計數室滴加樣液

D:計數時,不應統計壓在小方格角上的細胞

4.資源的合理使用是使産量最大化,又不影響資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種群增長呈“S”形曲線,假設種群的K值為200,N表示種群數量,據表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環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影響出現在S4點之後

B. 防治蝗蟲應在蝗蟲數量達到S3點時進行

C. 漁業捕撈後需控制剩餘量在S3點

D. (K-N)/K值為0.9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

5.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

B:種群的内源性調節因素不會改變環境容納量的大小

C: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

D:植食動物在自然環境條件下,一年四季的環境容納量以冬季最大

6.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獲鲫魚106條,做上标記後放回,第二次捕獲鲫魚91條,其中有标記的25條。由此可以估算出該池塘中鲫魚的密度。發現這次估算的結果比實際值偏小,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兩次捕獲的鲫魚數量較小

B.被标記的魚放回後有一小部分死亡

C.捕魚用的漁網網眼太大

D.重捕方法不當使捕獲的魚部分死亡

7.在生态學研究中,根據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關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樣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貝類的種群關系

B.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調查某草原的黃鼠的豐富度

D.島上的蘑菇屬于分解者,其體内儲存的碳元素能傳遞給植物

8.如圖為在等容積的容器中,用不同條件培養酵母菌時,其種群數量增長的曲線。三種條件分别為:不更換培養液;不更換培養液但定時調節pH使酸堿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換培養液。下列有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曲線①是不更換培養液但定時調節pH條件下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

B. 該實驗表明特定空間的環境容納量是可以改變的

C. 該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種群密度、捕食者無關

D. 若在曲線③所示條件下培養140 h後,調節pH至适宜并繼續培養,種群數量将一直維持恒定

參考答案:

1.C

2.D

3.B

4.C

5.B

6.C

7.C

8.B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