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是向往繁華與熱鬧,
總覺得,隻有站在人群中央,
才能感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時至今日,方才醒悟,
生活本就是場孤獨的旅行。
一路前行,一路相逢,
聚散有時,自為常态。
我們能做的,不是去遷就、追逐,
而是學着與自己和解,
既能珍惜相遇,又能陶然獨處。
那一夜,王維竹林靜坐,
映着明月皎潔的清輝,
一人一琴,彼此相伴。
琴聲松沉曠遠,吟唱幽幽渺渺,
間歇處,隻回聲了了,
風動林間,竹葉輕搖。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裡館》
夜已深,萬物已歸于恬靜,
隻一輪明月懸挂高空。
人,借着琴音與高歌,
仿佛已達成與周圍一切的互動,
仿佛與自然已融為一體,
彼此濡染,物我皆空。
此時,王維已步入晚年,
隐居于藍田辋川,常獨自一人,
卻無限醉心于這份難得的清幽。
回想當年,高中過進士,就任過高官,
但又因下屬牽連,慘遭貶谪。
才開始半官半隐,妻子卻突然離去,
除了相守慈母,便是滿身孤獨。
當初被榮華美滿簇擁的他,何曾想過,
原來人生注定要自己獨步而行。
以前常常害怕孤獨,
總覺得繁華絢爛便是幸福。
後來,被迫獨自走了一段路,
震懾于黃河、泰山之威嚴,
感慨于長河落日之壯麗,
曆安史之亂,劫後餘生,
才發現,最美的風景,最安然的心,
原來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遇見的。
心中無一物,八風吹不動。
幽處靜守,獨自安放,
無喧嚣塵俗,無糾葛束縛。
可理清心中憂擾,
達撥開迷霧見月明的境界;
可定心凝神,
在心間修籬種菊,甯靜且豐厚。
于獨處中,給自己須臾空閑,
懷一顆清醒心,
察春去秋來,辨日新月異,
可凝神、可修心、亦可滋養性情,
也不罔歲月東流,時光消散。
林徽因曾說,
“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内心有多強大,
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獨處時,依舊能夠從容充實的人,
定然是了解自己的人,
于所求與不願求都甚為明晰。
在我看來,最會獨處的,
當屬臨水照花人——張愛玲。
孤傲、敏感、卓爾不群,
靜靜地生活,靜靜地離去,
極緻孤獨,卻又極緻地綻放。
自幼,張愛玲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父無情,動辄打罵,毫無半分憐惜;
母無愛,要求苛刻,從未溫暖呵護。
本就漂泊無依,心中孤苦,
此後,又遇人不淑,被胡蘭成傷害。
隻在獨處時,才可以遠離紛擾,
唯有片葉不沾身,才最是安心。
晚年的她,遠渡美國,
不見過往,離群索居。
獨處,是她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獨處,也是她維護自由最高傲的姿态。
卸下僞裝,享受獨處,
學着接納自己,與自己相處,
無須曲意逢迎,斷絕對外界的依賴。
之後,才發現自己亦可包羅萬象,
獨自一人,也有千千萬萬種可能。
木心19歲時,曾借口養病,
冒着冬日嚴寒,帶着兩箱書躲進深山。
山中寂靜肅殺,生活冷清簡樸,
山民皆不懂這富家公子因何自找苦吃。
可别人眼中的孤寂清冷,
卻是木心心中最妙的存在。
在那裡,他終日讀書寫字,
過着簡單而又充實的日子。
待到冬日過去,他便帶着幾本書稿歸來了。
他說,“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
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
能做的隻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
他總是那樣精緻優雅,神氣十足,
辛勤地搭建着自己的藝術世界,
聽莫紮特、畫畫、寫詩、講文學,
即便坐牢、受苦,一生亦不曾停歇。
獨享人生,也十分圓滿,
沒有落寞,隻有一個人的風風火火。
楊绛先生曾說: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
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人生究竟要活成什麼樣,
終究還是要由自己說了算。
獨處,可以是一種孤獨,
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清歡。
所謂“閉門即是深山”,
一顆清醒而堅定的心,
才是惬意生活真正的來源。
給自己留些時間,
用甯靜拂去所有浮華,
觀本心,得清心,持真心,
無畏萬象之紛擾,
用最自在的方式,
享最難得的年華。
願每個不願辜負時光的人,
都能在平淡的日子中起舞,
在獨處中,得心之所屬,
在生活中,自由而爛漫。
來源:微信公衆号“古典君”
作者:古典君
編輯:杭以凡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