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22:36:04

  兩夾弦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主要流行于中國山西及河南等地,兩夾弦流傳到各地後,被當地的人民用屬于他們的地方語言進行演唱則變成了不一樣的兩夾弦,經過多年傳承及改善,兩夾弦變的更加豐富多彩。本期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于兩夾弦的内容,一起來看看吧。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闆、二闆。另外還有三闆、北詞、娃娃、山坡羊、撚子、贊子、砍頭橛、栽闆、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葉琴為主,輔以二胡、闆胡、三弦、橫笛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醜、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

  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戲劇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紀20、30年代以後,兩夾弦得以迅速發展,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隻有紅臉用二本腔演唱。從這一時期開始,兩夾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來。

  兩夾弦的唱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多少變化不定的長短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羅列、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格,垛句上下的呼應也不一定對稱;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同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間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實際應用中,對此要求并不十分嚴格。

  兩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韻基本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着明顯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文場樂隊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樂器以四弦(也叫四胡)為主,它類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夾着兩股馬尾進行演奏,以發出雙印,音量較大,琴師在演奏時常戴有金屬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樂器有二胡、矮稈墜胡,有時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撥彈樂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葉琴、與山東拉魂腔所用相同,現已改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樂器有竹笛、笙、悶子等。

  在武場音樂中最關鍵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場音樂的總指揮,兼奏手闆、邊鼓及堂鼓。雲鑼、木魚、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設專人,而由操持大鑼、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樂師兼奏。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簾子》、《二簾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另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還有不少是從柳子戲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兩夾弦創作(或改編)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劇目,使兩夾弦這一劇種獲得了新的生命,為廣大群衆所喜愛。兩夾弦是以唱為主,以唱制勝的劇種,在發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劇目相關,行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醜)為主。其它行當也多是仿制其它姊妹劇種。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内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還有零星演出,專業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雲賣了房産多方籌措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培養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複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