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清人複長”意思: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本句出自唐代李隆基的《端午》。李隆基(685-762),即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廟号為“玄宗”),亦稱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谥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
原文:
《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贻厥後昆芳。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曆史人物紀念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