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其中,印度的宗教是其最大的代表之一,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宗教建築。那麼,關于這樣的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起到印度文化中看看。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内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内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裡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他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制”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将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内容上分析都貫穿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内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于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産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鬥争中發展起來的。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遭到低級人民的強烈不滿,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由于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随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