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宛城之苑音
今南陽在曆史傳承中是由宛,宛邑漸古宛城做為轉化層累而來。而今仍是地名簡稱。如果說2800年的曆史人文積綻足夠斑駁的話,也足為今昔生活風貌的見證,甚至文人筆下之鄉愁得以栖息的沃土勝地。
古宛城叫“宛”(wan)應念宛(yuan)
早在五千多年前,神農氏遍嘗百草為民選藥,一日來到豫西南邊陲一帶(今南陽市轄區),見此地群山環繞、環境優美、林木參天,一派郁郁蔥籠景象,連聲贊道:“此地真乃靈氣宛(yuan淵)潛,富民寶地也”就起名叫宛(yuan)吧!自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或者鐘靈毓秀成為贊美宛的筆下之迹。
南陽地理圖
“宛(wan)”是常用漢字,但“宛”在特指南陽時,并不讀wan,而應當讀宛(yuan)。
其實“宛”這個地名竟可追溯至三皇時代,可謂由來已久、源遠流長。神農發微文說“宛”反映了古宛城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環境,《說文解字》中說,“宛,屈草自覆也。”“屈草自覆”即植被蔥綠、芳草蓋地之意,古宛城生态環境之美盡在名中。
《路史·國名紀》中亦說:“宛即郁郁華國”。春秋之初,楚國日益強大,滅掉申、呂後占領了南陽區域,楚文王根據神農氏稱南陽“靈氣宛(yuan淵)潛”的傳說,便将此處定名為“宛邑”。早在周代,南陽境内就封建有呂、申國。戰國時期,楚國北進占領此區域,設宛邑。
宛之名由此而來。在漢代,宛都聲名遠播,為漢朝重要城都邑,與洛陽、長安、成都、臨淄,邯鄲并稱為全國六大都會。在東漢一朝,因劉秀起兵老家南陽,是為南陽曆史最為輝煌的時期,号稱“洛陽帝都,南陽帝鄉”。南陽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便是漢代南陽輝煌曆史的記載。
對“宛”字,《康熙字典》的注釋為:“宛,於袁切,縣名……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1938年出版的《辭海》,對南陽古地名“宛”字的注釋也是“於袁切”,即“yuan淵”音。
197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海》,對南陽古地名“宛”的注音仍是“yuan淵”。
2002年4月,再版的《辭海》将南陽古地名“宛”字的注音單列出來:“宛縣(yuan淵),古縣名,戰國楚邑,秦昭襄王置縣,治今河南南陽市……”
古南陽的宛(yuan)被讀成了宛(wan)己找不到始自何時。被讀成wan,抑或與地形有關,《爾雅·釋丘》中說:“宛,四方高中央下也。”因南陽地形周高中窪被稱為盆地,亦如坐落于碗狀地形之中心,因此“宛(yuan)”成了“碗(wan)的同義;也許純粹就是從俗、從白,按“宛”字的常用音wan來讀了。
《辭源》是一部重在溯源的古代漢語辭典,收字盡量反映古籍中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yuan淵’這個讀音。”
南陽之名的由來,因地處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
古時一個地方的名字很容易在改朝換代時被更改。南陽在王莽新朝改作前隊,宛縣改為南陽縣,晉代南陽郡改作南陽國”又比如說南京,金陵、建業、建康、江甯等都是它的名字,元時改集慶路,朱元璋攻下後又改為應天府,可見地名,除了方位距離、地理形态、祝福言志、人文曆史等等之外,某種程度上還是上層建築的具體化,時代性是相當強的。那麼,漢代前古南陽又是怎樣的演化呢?
“南陽”,最早見于史冊是在戰國時期, 《戰國策·西周策》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
《戰國策·秦策四》中,有“楚魏戰于陉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于楚。魏戰勝,楚敗于南陽”。
“宛”真正成為區域地名,大約是在春秋時期。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兵北伐,先後滅掉呂、申、鄧三國,完全占領了整個南陽地區之後,楚文王依據神農氏稱呂、申、鄧三國之地為“靈氣宛潛,富民寶地”的傳說,借“宛”字的吉祥之意,決定将呂、申、鄧三國之地統稱為“宛”,并設置“宛邑”。
自周文王演《周易》之後,中國先祖非常重視“五行”說,注重風水。他們把山南水北地因背風向陽,适于人類生存繁衍,視為“居陽”之地。
大約春秋後期,楚人因循陰陽五行學說,就把宛邑更名為“南陽”。“古宛南陽”這個地名,最早記載于《戰國策·秦策四》一文中:“魏許秦以上路,以絕秦于楚。魏戰勝,楚敗于南陽。”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将宛作為地名記載,使之曆史化、定型化。
此後,曆經世事滄桑,南陽簡稱“宛”一直沿用至今。 “宛”為一字多音字,分别讀為Wan和Yuan。
中國曆史上如荊州古名稱宛(Wan),北京市宛(Wan)平縣,西域大宛(Wan)又分宛(Wan)西和宛(Wan)東兩個地區。唯南陽地區的古名宛念(Yuan),不念(Wan)。
《辭海》及《史記》中,都注釋南陽古稱宛(Yuan)。 “宛”字含義:曲折(宛轉):輾轉,同婉轉;宛然:仿佛;姓,春秋時楚有宛春,見左傳二八年;地名,漢代南陽郡有宛縣,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史記》高祖記三年:“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
《史記·秦本紀第五》“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
《資治通鑒·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亦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秦置南陽郡,南陽成為一個行政建制名稱,之後雖朝代更叠,但“南陽”一直保留沿用到現在。
因處于 “南山之南,漢水之北”(即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而起名“南陽”,說明古人是依據地理實體的内在内涵來命名的,且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注釋《資治通鑒》說:“凡山南、水北皆謂之南陽”。這就容易解釋為何自古到現在有多個地方叫南陽,皆因它們地勢、地貌、地理環境基本相同——均處山南、水北。
河南省區劃圖
不過有不少“南陽”在曆史發展進程中更名,比如春秋時期晉國之“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一帶,處太行山之南,黃河之北)在元朝以前就已更名。但這些個南陽均無“宛”的地形地貌和翼區6度之坐标,更沒有宛,宛邑,宛城的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