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風格特征

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風格特征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25 21:25:45

  維吾爾族舞蹈以其獨一無二的舞蹈體态、節奏和律動,成為了我國民族舞蹈之林裡獨樹一幟的存在。自古以來就有着“歌舞之鄉”美稱。在維吾爾族文化悠久曆史和豐富内涵裡,占據一席之地。是維吾爾族人民生命力的一種體現。

  維吾爾族舞蹈與其他民間舞蹈一樣來自幹生活。維吾爾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蔔。後稱層至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騎生活發展到地區的農業生活,在不同曆史時期信奉過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

  這種經濟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維吾爾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曆史中《胡騰》、《胡旋》的風韻,又有薩滿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鄰近民族舞風的餘味。

  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鵲族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過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長期發展與演變,不斷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

  維吾爾族舞蹈體态的基本特征: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産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維吾爾族舞蹈節奏的基本特征: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在弱拍處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維吾爾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為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時一瞬間的微顫,使其動作銜接自然潇灑、柔和優美。

  舞蹈動作擅長運用頭部和手腕。通過移頸、頭部的搖、挑和手部的翻腕、繞腕、擊腕等豐富多變的動作,特别是“先正看而後低首閉目”的眉眼運用,構成維巧充分表現出放鴨姑娘在群鴨中愉快勞動的感情,很是動人。

  維吾爾族的柔軟下腰有快慢之分,如着名維吾爾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動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彎下去很軟,起來時卻韌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與變化。

  “手鼓舞”是以手鼓伴奏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的特點是,在舞蹈中手鼓随舞蹈者動作變化而即興伴奏。手鼓可以伴奏,同時又可以直接做為表演工具。因其手鼓的伴奏,烘托了氣氛,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沒有手鼓伴奏,這一舞蹈定将大為遜色。可以說,手鼓表演的舞蹈在人們眼裡已成為新疆舞的代名詞了。

  除以上的所述的表演形式外,還有“薩瑪舞”、“拉孜庫姆”、“夏地亞納”、“道具舞”等。總的來說,經過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舞蹈工作者的不斷追求,維吾爾族舞蹈已成為民族色彩鮮明、風格獨特、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