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傈族的“刀杆節”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在傈傈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知道“刀杆節”的人心中都會為那些表演者感歎,他們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赤腳踏在刀山火海而泰然自若,需要怎樣的技巧才能在刀山火海中毫發無損。這是個不解之謎,至今都沒人能解開這個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下勇士們的節日“刀杆節”。
傈僳族刀杆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是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縣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彜族的傳統節日。由祭祀明朝兵部尚書王骥、下火海、上刀山等流程構成。“上刀杆”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八舉行。
過去是傈僳村寨或農戶為免受災難降臨,消災避邪才舉辦的。而且逢大年才舉辦,逢小年不辦(子寅辰午申戌為大年,醜卯已未亥為小年)。有時是全村人共同合辦,有時是一家人主辦,鄰居協辦。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文化部門長期做工作,上刀杆被列為民族體育項目,在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進行表演。
制作“刀杆”所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項
要選一天吉祥的日子,到山中去選樹,一般選兩棵筆直的雲南松,長約15米,在砍伐前要用一隻雄雞(即公雞)、一隻小豬仔和若幹香火、紙錢以及水酒,祭山神後,方可砍伐。砍倒後,削去樹皮、晾幹,15天左右由男士肩扛回村寨(在此期間女同胞不能跨越樹杆)。
上刀杆的前一天晚上開始紮刀杆。紮刀杆前要準備300張五色紙,折成小紙花若幹朵,蔑子數百片(紮刀用),長刀36把或42把(有時用56把或72把),刀刃要鋒利,備好纜繩撐杆等物,請好吹鼓手。在紮刀前還要點刀,由香通(巫師)試刀,刀刃朝上,三道橫檔處,要用兩把刀交叉紮成雙刃刀。
刀杆頂端紮一道彩門(半圓型),彩門上披上一條紅綢帶,用一根鐵鍊系住,兩頭用鎖鎖住(叫天鎖)。五色紙紮成的鮮花鑲在刀梯兩旁。刀杆紮好後,香通身着民族服裝,口中念念有詞,在鼓樂聲中進行“耍刀”表演(及刀舞)。
上刀杆當天早上,守壇“香通”(祭師)要祭供神壇(一般設5壇)。中午,香通及吹鼓手身穿民族服裝,斜披白布帶,敲鑼打鼓,把神請到上刀杆處,經一番祭奠,用公雞冠血和蒿枝水祭點刀杆,然後在神壇香通的号令下,衆人動手,手持繩索、撐杆,在唢呐和鑼鼓聲中,銀光閃閃、五光十色的刀梯徐徐升起,屹立在場中,直插雲天。
刀杆節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産物,更是傈僳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現在節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現健康新穎的唱詞和豐富的手上舞蹈動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廣泛的群衆性。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刀杆節”的起源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曆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刀杆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明代兵部尚書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馬到雲南邊陲傈僳族居住地區部署軍民聯防,平息叛逆,收複被侵占的土地,在當地百姓的配合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
為了使邊境民富兵強,他帶領傈僳青年習武練勇。後來皇帝聽信讒言,毒死王骥。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刀杆節,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