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樓在很久以前是為了禦敵和儲存一些糧食而建造的,碉樓在建成之後經過幾次戰亂,經久不壞。曆經許多年的曆史還是保存完好,也沒有全部變成廢墟。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的碉樓就是一部遷徙史、一部戰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它曾是羌人的哨兵,守護着羌人的土地、财産和生命,現在,碉樓守護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續。
碉以功能可分為:戰碉、哨碉、界碉、風水碉、官寨碉。分石砌碉和夯土碉。
碉的建築,以石碉為例:選好地基後,先深挖基腳,用大石下墊基礎,每邊墒厚三尺,就地取材,用毛石、片石,相互錯落搭接,“橫壓筋,順壓脈”,上下石石錯縫,用小石片楔墊平,黃泥粘土為粘合劑,下大上小逐層收分壘砌,層間牆内裡橫木作牆筋。牆體下寬大,上窄逐漸内收成台錐形。每層高一丈,層間用橫梁相隔,鋪木闆,留上下樓梯口置獨木梯,碉底層全封閉。外面用獨木梯上下,可抽上二樓放着。
二層設小門能進出。自二層起四面開窗,内大外小的豎式條形窗,俗稱“羅漢窗”。以作通風、隙望和射擊弓箭用。最高頂處設置箭垛四個,放置若幹石塊,在緊要時可向碉下投石塊打擊敵人。有的碉底預埋有陶料水管,暗通水至碉内有進水洞和出水洞。一旦有外族侵擾時以高碉為中心構成整體防護體系。各家隻要緊閉大門,以房頂抗擊來敵。而且還可以用暗巷、暗門向中心碉集中。在古代冷兵器戰争中沒有火器的情況下,這顯然是可靠的防禦體系。
如果說迄今為止的羌建築數千年演變,還是出于世易時移的自然進化的話,則是對這些千年的建築活化石進行高強度地考驗。
行于茂汶的公路間,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高聳的石碉,或倒塌,或折損。
海拔1970米的蘿蔔寨黃泥夯土建築,與布瓦的黃泥碉,是羌區僅有的兩處黃泥建築群,是世界上最高的夯土建築群。地震之時,據目擊者說,隻見一朵黃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數百座黃泥碉房已全部倒下。
這些碉樓或碉房,不少已存在成百上千年,身處于地震頻繁的龍門山斷裂活動帶而存留至今,應該說曆經考驗。
您可能還喜歡:
水族端節是水族的春節
大名鼎鼎的東鄉族擀氈技藝
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文化:東鄉族服飾
水族之鄉三都“三奇”分别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