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慢慢曆史長流中,漢族先民經過不斷遷移,與存在于華夏大地的其他民族經過友好的交往,和親,貿易等等形式,慢慢的将各個民族的差别慢慢消除。使得漢族文化更加豐富。那麼曆史上漢族都經過哪些民族融合呢?
曆史記載,漢族源于古代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間,漢文化擴散到了中國南方,而中國南方的原住民族則是說侗台、南亞和苗瑤語的人群。經遺傳标記和衛星位點研究顯示:漢族可以以長江為界,分為兩個遺傳亞群,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兩個亞群之間雖然方言和習俗差異很顯着,但是有着許多共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類型。
研究人員将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和北方漢族、南方原住民族兩個親本群體進行比較,分析了來自中國28個地區漢族群體的Y染色體非重組區和線粒體DNA,這些樣本覆蓋了我國絕大部分的省份。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Y染色體類型及頻率分布非常相近,說明南方漢族在父系上與北方漢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響很小。
母系方面,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線粒體類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漢族之間有極其顯着的差異,南方漢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響較大。總體上北方漢族對南方漢族的遺傳貢獻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漢族中北方漢族的貢獻比例由北向南遞減。
漢文化的擴散中确實發生了大規模的人群遷徙。首先,幾乎所有的漢族群體的Y染色體單倍群分布極為相似;其次,北方漢族對南方漢族的遺傳貢獻無論從父系還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觀。
在漢族的擴張過程中,南方漢族與南方原住民族發生了基因融合,但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漢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遠遠多于男性,而北方漢族的男性對南方漢族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遺傳學的研究與曆史記載相吻合:受到北方戰亂和饑荒的影響,漢人不斷南遷,大量的北方移民改變了中國南方的遺傳構成,而漢族人口擴張的同時也帶動了漢文化的擴散。北方漢族、南方漢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間基因交流造成的族群混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群的遺傳結構。
所謂華夏族者,在古代是專指漢族的。漢人血統基本上屬于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蒙古人,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當然,關于匈奴人的語言問題,很多人還有不同的看法,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古越人可能有馬來亞語系,也可能有漢藏語系。
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面貌中正;鞑靼人圓臉,面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所以今天漢人相貌千變萬化,有人博衆家之長,俊美;有人集衆家之短,醜陋。
此外,漢人血統中還有大量的同屬漢藏語系的羌、氐、黨項血統,有部分不知源頭的白人血統(古漢人中的白種成分可能源自在亞歐草原上遊牧的伊朗印度種雅利安人),以及部分突厥血統,極少量黑人血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