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現在不管男男女女都需要裝飾一番才肯出門,如今女同志們出門前一定是需要适當的畫一下裝的。在中國禮儀文化中化妝術裡有一種叫“花钿”的化妝術,但是你知道“花钿”的有來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分妝開淺靥,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面靥配套的面飾。面靥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後像中可知面貼花钿在宋代猶有餘風。
關于花钿的起源,民間流行着許多傳說,有人說源于漢代,有人說源于六朝,也有人說源于唐代。追溯我國女子在面部描繪或粘貼裝飾圖案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興起了,“比如,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的臉上,就點有呈梯形狀的三排圓點,河南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的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這應該是花钿的雛形,所以花钿的起源要遠遠早于民間所傳說的那樣,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從形象資料看,花钿的質地形狀千差萬别。最簡單的花钿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複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詩中的翠钿是用翠鳥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着《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此外,花钿還有許多複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地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這種花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豔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麗。近來反映唐宮生活的電視劇不少,無論是高陽公主、太平公主、武則天還是楊貴妃,在前額上都有一個紅色或金色的小飾物,有的就像用顔色點了個花點,那就是所謂花钿了。
花钿的顔色豐富多彩,其顔色取決于花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黑光紙為黑色,煙煙閃亮;魚腮骨為白色,潔淨如玉。其他根據圖案需要繪上各種顔色的,更是争奇鬥妍,絢麗多采。最為奇特的是一種”翠钿“,它由各種翠鳥羽毛制成,整體花钿呈青綠色,晶點閃閃,清新别緻。唐溫庭筠《南歌子》詞”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钿深“,五代後蜀張太華(孟昶妃)《葬後見形》詩”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都是指的這種希罕飾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