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每一年都會有。而且一個月内就會有好幾天的廟會。個别有固定日期,而個别是沒有定日期的,那麼2016年北京廠甸廟會的時間會是什麼時候呢?讓我們一起到地方廟會了解。
北京市宣武區廠甸廟會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廟會始于明代嘉靖,興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
過去在春節期間開放的有廠甸、白雲觀、大鐘寺等八大廟會,其中尤以廠甸廟會最負盛名,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其他廟會無法相比的。1918年,北平市政當局正式認定廠甸為京都惟一的官設春節廟會集市。
廠甸雖是個地名,但又不是胡同或街道名。廠甸是宣武區南新華街路東一條小胡同。曆史上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以新華街、海王村、火神廟、呂祖祠為核心地帶,又以“廠東門”即琉璃廠東街為主。
元代政府在此設窯燒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廠廠甸。一般的廟會大都是以廟宇的名稱命名,廠甸廟會的廟宇有三座,即火神廟、呂祖祠和土地祠。
這三座廟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廟現為宣武區文化館,呂祖祠在廠甸七号,土地祠已拆,原地現為宣武區實驗幼兒園。由于這三座廟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農曆正月,佛事興盛,人群和商販攤位連在了一起,所以稱為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争相光顧的場所。據乾隆年《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光緒年間《廠甸記》中說:“平時空曠,人迹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于途。”1918年,廠甸廟會被北洋政府正式認定,成為舊都惟一的官設春節廟會集市。
1945年,“殘燈破廟”的冷落時期,仍有遊人逾20萬,占當時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960年因自然災害曾中斷一時;1963年,市政府重開廠甸廟會,全城轟動,席棚布帳鱗次栉比,商攤貨販比肩靠背。
在廠甸舉行廟會,而且能夠興盛無前,與琉璃廠有直接關系。琉璃廠是老北京文化氛圍最地道、最濃郁的一個所在,那裡的書畫店、古玩鋪、報子房,皆為京城頂尖的一時之選。
久居京師的高官顯宦,赴京應試的文人舉子,沒有不知琉璃廠,不到琉璃廠的,隻要耐心流連、細緻尋訪,在那裡可以淘換出不少古籍善本和文化精品。
舊時,廠甸的廟會,範圍不小,其間的店鋪和攤商荟萃了書畫珍玩、冊頁扇面、京味小吃、幹鮮特産、空竹陀螺、風車風筝、針頭線腦、雜物百貨,可以滿足人們吃喝玩樂購物的需求,自然雅俗共賞,少長鹹宜了。
廟會改變封閉型遊園的形式,實行開放型步行旅遊商業街模式。内容有老北京傳統花會、舊京民俗老照片展和傳統商業“幌子”展、老天橋絕活表演、京劇等傳統劇目演出、特價書市等,形式多樣,異彩紛呈。
甜香誘人的糖葫蘆、風格各異的風筝和風車等頗具廠甸傳統特色的商品風采再現,來自南方北方的能人巧匠也在一橫一縱兩條大街上擺開擂台展露手藝。
當然,琉璃廠文化街上的衆多老字号也不甘寂寞,榮寶齋就率先而動,木版水印盡顯百年功底;而汲古閣的文物複制、李福壽的制筆工藝、中國書店的古舊圖書修複技藝,足令遊客大開眼界。像坐花轎、跳火盆、掀蓋頭等老北京的傳統婚禮儀式,也紛紛亮相廟會現場。
各種商店都買不到的玩具,如抖起來嗡嗡作響的單雙空竹,迎風揮舞就嘎嘎擊鼓的大小風車,抽在地上滴溜亂轉的陀螺,以及五尺長的大糖葫蘆,各種生肖玩物,在那裡都可以找到。
它的宗旨就是展現給京城百姓以新鮮和驚喜,既突出傳統,又展現新意,還做足京味,讓新世紀的廠甸春節廟會更使人流連忘返,熱鬧難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