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著名景點中南平地區有這麼一條古道,人們稱之為“三千八百坎”是不是聽得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在故事南平交通閉塞想要與外界聯系靠的就是這條“三千八百坎”為什麼這麼叫他呢?下面就随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千八百坎,為國家一級景點,因過去從坎腳至坎頂為三千八百級石階而得名,是我國現存最好的古道之一,拍過同名電視劇。三千八百坎經民國重修,現為五千五百餘級。相傳過去曾是一條羊腸小路,當年北宋楊八妹帶兵入閩,因山路崎岖,運糧不便,下令修此古道。這裡還有許多美麗傳說,使它富有神秘的色彩。三千八百坎景區,景色秀麗,人文荟萃,古樹名木衆多,是海内外揚名的閩贛古道。
三千八百坎沿途景色随着登山高度的變化而不同,或石壁陡峭、或深谷懸崖;山澗小溪忽在道旁潺潺低唱,忽而在斷崖前跌落為瀑布;那遠近山中不時傳出的鳥叫聲和那宛啭不絕的蟬鳴更給十裡古道增添了幽靜、深遠的感覺。登上三千八百坎,舉目四顧,但見風煙俱靜,天山共色,頓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遠處可見建溪、富屯溪二水缭繞南平城,閩江蜿蜒如帶下福州。坎頂兩座山頭*之間有座古堡緊扼交通要道,此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堡外有七株千年水杉,即使遠在15公裡外的南平城内,人們也可清楚地看到它們挺拔入雲的雄姿。
三千八百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總是要用自已的腳步去證實它是否名符其實的3800坎,結果也總是大惑不解:明擺着的五千多,為何偏叫三千八?在距坎頂357級的路旁立有一塊石碑,三千八百坎為何成為五千餘級的緣由就在該碑的題字中。十年動亂時期,該碑被砸成十數塊*,散落于草叢中,有的被搬去鋪路、砌竈。最近,南平市文物部門發動當地群衆尋找殘片,收集起來經過拼合修整,基本恢複原狀立于舊址。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塊鋪成,由于年久失修,古道難于行走。1911年,茂地鄉筠竹村68歲的老農王堂選募捐籌資多年,親率工匠用了十年時間勘察設計,鑿岩削壁,鋪築石階,于1920年将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重修後的三千八百坎每級石階高度均降至15厘米(除靠山頂一段因地勢陡較高外),共有5800餘級。
每級石階寬近兩米,用一或二塊石條鋪成,工整美觀,行走方便。在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三千八百坎是南平通往順昌洋口、邵武等地直達贛南的唯一途徑,修路方便了來往客商行人,因此當時南平的知名人士兵聯名上書請求嘉獎王堂選功績。1923年,時任福建的代表的薩鎮冰到此地視察,并題詞立碑表彰王堂選。
在高190厘米、寬80厘米、厚15厘米的花崗石正中豎刻“義聲載道”四個大字,石碑右刻“王善士堂選捐金修路不辭勞費頌德者遍道左爰為勒石以志不朽!”左刻“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的代表薩鎮”,下方刻有篆體“福建省印”方形章。
如今,南平已不再是一座交通閉塞的古城,它東至福州,南抵廈門,西連江浙,北達武夷,已成為閩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三千八百坎也不再是一條聯系外地的交通要道。随着茫蕩山風景區的逐步開發,古道三千八百坎悠久的曆史和壯麗的景色愈來愈引人注目,而成為茫蕩山風景區的中心點。遊人從山底徒步登上三千八百坎頂,他們一面觀賞自然風光,印證神話傳說的地點、景物,一面尋找馬可。波羅、辛棄疾、徐霞客、文天祥等曆史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古老的三千八百坎随着曆史的發展而更為人們所珍視。
【結束語】民間有傳說三千八百坎是宋代名将楊業之女楊八妹領兵到此修建的,故在三千八百坎和茫蕩山上,有許多關于楊八妹的傳說,如楊八妹點将台、練兵場、楊八妹在此破寨後留下的寶劍、死後的化身(石佛)、楊八妹帶來的漫天大霧等等。傳說流傳很廣,但并非史實。所以形成這些傳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