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習俗裡有這麼一種叫做祭祀。祭祀文化的起源已久,人們所祈禱的内容不同所做的祭祀也不同,其形式因地方而異。潮汕祭祀習俗有個特點那就是人們所祭祀的神明非常之多令人驚訝。
祭祀的程序是一套十分完整的拜祭儀式。它具備物力、人力,由各方面精心籌劃組成。首先,是祭品的備辦必須豐盛,要有“五牲”、“三馔”,“五牲”即鱿、魚、豬、鴨、雞:“三馔”即海參、鮑魚、蟹(其它海鮮也可)。
還必須備辦一些葷品和齋品,而全豬、全羊是不可少的。其次是祭祀人員的配備,主要執事由“通”、“引”兩位人員負責主持:“禮生”若幹負責整場祭祀的接應協作;
還有主祭者、陪祭者、讀祭文者、誦嘏詞者,其餘便是本族“年上十五,衣冠整齊”的男性參祭裔孫……
祭祀的當天清晨,所有參祭的裔孫都絡繹來到了祖祠。祠堂内外清理得十分整潔,所有的堂柱都貼上了飄着墨香的鮮紅對聯,五彩缤紛,紅燭高燒;燈火輝煌,熱鬧異常,節日的氣氛相當濃烈。
所有祭品包括飯茶酒粿品紙禮等之類,專供祭祀用的東西都井然有序地擺放在中堂神龛前的十餘台紅方桌上;天井的兩邊擺放着用架子支起的全豬、全羊潔牲;香案前的地上放着一盆春草,以備祭拜時祭酒之用。主祭者、陪祭者的耋老以及禮生都穿上了禮服。所有參祭者的表情都很凝重……
開祭的時辰是非常神聖的。首先,由本族中輩份大的族老把龛門打開,接着,擔任“通”的司儀大聲宣布“祠祀開始!”此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三通鼓畢,全祠上下,一片肅靜。再由司儀宣布祠祀的有關事項“執事者各執其事;主祭孫、助祭孫各就各位。”
衆“禮生”按部就班,各司其職;助祭孫一概人等都在天井中排隊序立,長在前,幼在後。而主祭孫的角色,則由本族的長房長孫(宗子)或族貴擔當。随着祠祀程序的逐項進行,主祭孫的一切拜祭儀式都由“通”、“引”兩者交替通傳接引。
諸如:授巾盥首,獻香獻爵,獻燭獻帛,行叩首禮等。在整場祭祀中,主祭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在“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三獻禮”的拜祭上。“行初獻禮”。
其中包括薦馔(獻茶、獻湯、獻飯、獻五牲、獻豬羊等):“行亞獻禮”。其中包括讀祭文者負責讀祭文時,由“通”、“引”司儀通傳接引至專供朗讀的位子上的儀式,而讀祭文者應半面向祖先神位,半面向衆參祭者下跪。
衆裔孫皆跪,然後開讀。祭文,“祭時所誦之文也。”劉勰在《文心雕龍》(祝盟篇)中所言,“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贊言行。祭而兼贊,蓋引神而作也。”
讀祭文畢,衆裔孫一齊三叩首:“行終獻禮”。其中主要包括由誦嘏詞者(族中長者)代表列祖列宗教訓子孫所宣讀的嘏詞,儀式如前,仍由負責“通”、“引”的通傳接引後宣讀:“告你子孫,守正守忠;從德盡孝,勤奮儉恭;承先啟後,光祖耀宗;勿負所囑,更始更終。”誦嘏詞畢,衆裔孫一齊再三叩首,以表敬謝之意。
在行祭“三獻禮”中,主祭孫個人要獨立完成“三拜九叩首”的禮節,以表示在整場祭祀中主祭孫與衆不同的身份。祭祀儀式的最後是“焚祭文,化财帛”,在一陣鞭炮聲中由族中輩份小的把龛門關上,至此禮成。
祭祀結束之後,把祭品中的豬、羊肉按參祭人數每人均得一份,叫“頒胙肉”。在舉行重大祭典期間,有些宗祠的主事還專門請來戲班演戲,以示慶祝。
【結束語】潮汕祭祀習俗是很隆重的,也很莊嚴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祭祀的重視,對神明的虔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