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戰場一直是社會上常見的一種狀态,許多人都渴望能夠有個遠離塵嚣的地方來度過自己自由自在的一生。古代的社會這種現象更是十分常見,古代有着許多才子離開這混亂的社會。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香山九老。
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根據白居易《香山九老會詩序》的内容可知,對九老雅集的描繪早已有之,到了南宋時期,此題材在畫院中也非常興盛;而明代的宮廷畫家在承襲南宋畫院風格時,對此種具有曆史典故的題材又較好的繼承下來。
周臣是個豐産畫家,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不少,僅上海博物館收藏《春山遊蹤圖》等大幅作品7幅,小扇頁14幅,故宮博物院收藏《春山遊騎圖》、《春泉山隐圖》等,濟南博物館收有《訪友圖》,及台灣、國外大博物館内也收藏一些作品。周臣這些流存至今的作品件件結構精整,幅幅見功力,下筆不苟。
周臣,明代中期的着名職業畫家。他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間,生卒年不詳。字舜卿,号東村,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年不詳,卒于明世宗嘉靖14年(即1535年)。擅長畫人物和山水,畫法嚴整工細。他有兩個學生特别着名,一個唐寅,另一個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藍,風格上極為接近,但當時名氣已超過老師。
周臣山水師承陳暹。曾刻苦臨摹李成、郭熙、李唐、馬遠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畫山石堅凝,章法嚴謹,用筆純熟。曾與戴進并驅,則互有所長。人物畫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綿密蕭散,各極意态。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周臣代表作《柴門送别圖》,描繪一文人攜琴訪友後,主客分别時依依不舍的情景,明月早已挂在高空,船工也已在船頭熟睡,直至客人快要上船了,他還未酲來,說明主客送别時間之長,友誼之深,這其中也融含周臣畫體的“院體畫”與“文人畫”的相融之處。周臣被人們稱為非院派的“院派”畫家。
“香山九老”指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慎、張渾、狄兼谟、盧貞9人,在洛陽龍門寺聚會,稱“香山九老”。“香山九老”說的是在唐會昌五年,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河南洛陽香山聚會宴遊的故事。
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敗,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僧如滿九位老者,對當時朝廷的不滿,看不慣世俗,又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随雲往複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這首《香山寺二絕》,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閑隐逸生活的真實寫照。九老隐居的香山,與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伊水相望。集結“香山九老會”那年,白居易已是74歲高齡。
傳說詩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宮緻仕”後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間,賞玩泉石風月。因為貪戀香山寺的清幽,詩人常住寺内,坐禅聽經,自号“香山居士”,并把這裡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
中國古代文人曆來崇尚所謂“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統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願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終于放棄了“兼濟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轉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為中國曆史上一種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為,也給自然山水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
【結束語】香山九老圖裡表現的就是香山九老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開始自己無憂無慮的生活,這裡或許并不是最好表達出他們才華的方法,卻是最美的世外桃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