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曆史上的南遷讓納西族的生活習俗改變?

曆史上的南遷讓納西族的生活習俗改變?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3 15:36:43

  适者生存,在一個地方隻有堅持下去才可以獲得堅持的勝利,可是明知不合适固執的待下去才是最錯誤的做法。在曆史上有着不少的遷徙,納西族同樣是在6世紀左右進行過南遷。

  那麼,本期看看曆史上的南遷讓納西族的生活習俗有何改變。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于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納西族的先民。

  納西族的居住習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遷。納西族在古代曾有過“穴居”之習俗,之後又有過與遊牧生活相适應的羊毛氈制帳篷居住的習俗。納西族随着由“随畜遷徙”的遊牧民族演變為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後,居住方式也産生了變化,開始建造較固定的木結構民居,從而出現了井幹式的木楞房。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幹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闆,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竈台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這個竈台上。火塘兩邊鋪木闆,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傳統的木楞房直接以圓木為材料,建造時先平齊木料,在兩端砍出接口,然後将圓木首尾相嵌,大小頭均齊,構成四面圍牆。然後架起檩條,直接鋪上長形木瓦,用石頭緊壓木闆。圓木間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絕大多數由四個房屋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

  一幢是正房,左面是經堂,右為畜圈,正房對面一坊為兩層樓。正房為全家就餐、主婦休息及儲存糧食雜物的地方;對面的樓房上分為許多小間,是“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院内房間布局較為複雜,有主室、上室、下室、後室、倉庫等。

  自明代始,在麗江納西族中已建蓋有宏偉壯觀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和頭目的住宅及寺觀廟宇。從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白、藏等族的建築技術不斷為納西人所吸收,被稱為“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磚木結構瓦房建築在麗江城鎮和壩區、河谷區農村普遍流行起來,并産生了極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