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舉制度在自隋朝便已經成型了,從此,仕途的開始隻有苦讀,考試這一條路了,而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就是位于雍和宮旁邊的國子監了。而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就是國子監。本期的傳統文化帶你去了解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範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并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于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裡,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主要功能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國子學的設立相對于“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國子監”出現後,“學”與“監”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以及律令、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規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