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着五十六個民族,許多的民族在中國的曆史上都有着一定的記錄,每一個不同的少數民族也是一個特殊的種族。江右民系也是一種獨特的民系民族,他們就是被稱為江有民,也是漢族的重要民族之一。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哪些地方是江右民系。
江右民系,亦稱為江右人、贛民系。是漢族中的一個重要民系,江右民系内部有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東部、鄂東南、皖西南的贛語區一帶。江右民系以中原、贛江、筷子巷、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為起源和繁衍地,有着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贛派建築風格。
民系,指一個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如說粵語的廣府民系、說贛語的江右民系等。20世紀以前,關于漢族差異性的研究非常少。20世紀30年代,廣東學者羅香林意識到,漢族等龐大的民族會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遷逐漸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亞文化群體。為了描述這些亞文化群體,羅香林首創了民系這個詞。
有學者認為:“江右人是東南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江右人的分布地域相當廣大,人口總數超過6000萬。江右人分布在江西大部,而外省的江右人主要是曆史上由江西江右人大本營遷移出去或又再次遷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于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江右人為古代中原人和贛地先民的融合體。
江右這個詞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之前江右地區人遷徙到外地大都以江右人自居,江右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江右語(贛語)影響之地也通行江右語(贛語),也是有着大體一緻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江右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江右。江右民系以贛江、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為起源和繁衍地,有着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贛派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
上古時期江右大地曾經有過“幹越國”和“艾國”等非華夏族國家。史載幹越國在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其中心地帶位于今餘幹一帶,而艾國則位于今修水、武甯一帶,後其被楚國并吞。至春秋時代,江右大地經常被稱為“吳頭楚尾”,是因為江西曾叠為吳、楚、越國的争雄之地。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公元前306年楚滅越。處于“吳頭楚尾”的江右地區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關系,而贛語中至今依舊保存着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吳語和古楚語詞的積澱,西漢揚雄在其着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别國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達85次。
其中單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則注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同時,《方言》中提及的吳越、吳楊越、吳楚等地亦被認為包括江右地區。
【結束語】江右民系主要分布在江西為中心的周邊城市,他們是漢族内的一個獨特民系,也有着獨特的語言,更是世界上影響甚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