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于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隴川縣戶撒鄉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且随本期的阿昌族文化來了解下阿昌族戶撒刀的鍛制技藝。
戶撒盛産刀具,而且極富民族特色,遠銷緬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有景頗族、傈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在省内外久享盛名。
制作工藝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打制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戶撒刀制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态,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發即斷,剛可削鐵"。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沖一帶出産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複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複加工制成的。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别,有背刀(長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産)、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長刀)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花鋼背刀采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制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顔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産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制花紋,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