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黔劇的特點,貴州黔劇的曆史發展

黔劇的特點,貴州黔劇的曆史發展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10 19:06:23

  黔劇是從貴州的揚琴曲藝從而發展而成的。從1953年開始,黔劇就已經在貴州盛行,黔劇的唱腔也主要是繼承了文琴民間說唱傳統。在借鑒了其他戲曲表演的基礎以及當地民間藝術表演後,黔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戲曲風格。本文就帶你一起來了解黔劇的特點,一起來看看戲曲大全。

  曆史沿革:

  黔劇的前身是貴州揚琴。貴州揚琴,亦稱貴州彈詞、文琴,是一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

  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顔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高歌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曆史”(《關于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

  光緒九年(183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裡公開演唱。之後,黔西于光緒十一年成立“文音俱樂社”,織金于光緒十五年成立“庭院樂府”,安順于光緒十六成立“相悅茶社”,畢節于宣統三年(1911)成立“同鄉娛樂會”。

  1921年前後,遵義、安順、盤縣、銅仁、都勻、興義、安龍、獨山、大方、貞豐等地相繼出現了揚琴班社。經過多年的演唱實踐,貴州揚琴逐漸成熟定型。據《貴州彈詞彙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于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次。

  黔劇誕生于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

  1950年,大定(今大方)縣的揚琴藝人為配合“清匪反霸”運動,用貴州揚琴的曲調為秦腔劇本《窮人恨》配曲,用當地方言演出,開創了黔劇的先聲。此劇用揚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調子,傳達悲喜的劇情,歌曲台詞通俗易懂,受到廣大群衆的歡迎。

  1952年秋,黔西縣揚琴藝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紹芝、魏利亨等,将婺劇劇本《百日緣》配以貴州揚琴唱腔,用當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劇、川劇的表演、鑼鼓,演出獲得成功,并取名為文琴戲。爾後,徐有三又将貴州揚琴的傳統曲目《搬窯》整理改編成文琴戲排練,在該縣武神廟為第一次區鄉幹部會演出,熟悉的鄉音土語引起了觀衆的共鳴,這次演出被黔劇界認為是黔劇的誕生。

  1954年春,黔西縣成立了業餘文琴劇團。為建立文琴戲的觀衆基礎,該團在以後的兩年中,到全縣百分之七八十的鄉鎮演出,受到普遍歡迎。随後,該團又到臨近的金沙、織金兩縣演出,為觀衆喜聞樂見,并激起兩縣揚琴藝人的仿效。

  文琴戲和黔西業餘文琴劇團的出現,引起了貴州省委和省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1956年5月,黔西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黔西縣文琴劇團,貴州出現了第一個專業文琴劇團。

  1957年後,各地在黔西縣文琴劇團的影響下,相繼成立了專業或半專業文琴劇團,并于1959到1960年間舉行了兩次文琴戲會演,黔西縣文琴劇團作為貴州的地方劇種出訪了四川,到成都、重慶演出。

  1960年2月,貴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戲命名為黔劇,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同年五年,周**視察貴州時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卓文君》、《西廂記》選場,同年6月,該團帶《秦娘美》、《張秀眉》、《紅旗食堂》、《女礦工排》、《搬窯》、《佳期拷紅》、《葬花》等劇目晉京演出,爾後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歡迎和好評。

  1960年,貴州省黔劇團、遵義專區黔劇團和畢節專區黔劇團,聯合排練了《半把剪刀》、《團圓之後》、《珍珠塔》、《雙玉蟬》等其它劇種的優秀劇目,并創作演出了《山高水長》、《人民辦案》等現代戲。1965年9月,貴州省黔劇團的《山高水長》,遵義專區黔劇團的《考幺女》,畢節專區黔劇團的《把關》、《開鎖》等劇,均赴成都參加西南區話劇地方戲彙演。

  黔劇自誕生到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台藝術影片;創作的彜族曆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

  該劇1979年9月赴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觀摩演出,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曾榮獲中央文化部戲曲創作、演出一等獎。還有苗族曆史故事劇《張秀眉》,以及其它現代戲《山高水長》、《血披氈》、《考幺女》、《把關》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都受到觀衆喜愛。

  藝術特點:

  黔劇音樂是在貴州揚琴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革,并從貴州地方其它戲曲劇種以及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逐漸發展而成的。

  黔劇唱腔用貴州方言演唱,以貴陽官話及黔西話為代表,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聲、韻、調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

  黔劇的基本唱腔均屬四句式闆式變化體,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并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腳韻的規律,形成嚴格的上下句式。

  黔劇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兩類組成,形成了以闆式變化為主,單曲體為輔的綜合體制。

  基本唱腔在貴州揚琴的七個常用唱腔的基礎上,按闆式變化體進行歸類和發展,形成多系統基本唱腔格局,有揚調腔、二闆腔、二黃腔三個腔類:

  揚調腔在〔揚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揚調〕、〔苦禀〕、〔反調〕三個唱調構成。

  二闆腔在〔二闆〕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二闆〕、〔宮二闆〕兩個唱調構成。

  二簧腔包含〔二簧一字〕、〔二簧快一字〕、〔二流〕三個黔劇傳統闆式唱腔,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二簧垛闆〕、〔二簧搖闆〕、〔二簧散闆〕、〔二簧幹闆〕、〔二簧倒闆〕、〔二簧奪子〕等闆式。

  其它唱腔包括:貴州揚琴的部分小調、在民族音樂和黔劇唱腔素材中創作和發展的新腔、合唱與伴唱,共三部分。

  黔劇唱腔的連接靈活自如,其連接類型有:基本唱腔揚調腔、二闆腔、二簧腔内各闆式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另一基本唱腔的連接,如揚調腔與二簧腔的連接,二闆腔和揚調腔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其它唱腔的連接包括小調、新腔和未歸入基本唱腔的傳統唱腔;基本唱腔與合唱、伴唱與連接等連接形式。

  黔劇器樂曲的來源有三:一是繼承貴州揚琴傳統曲牌〔八譜〕,有〔大八譜〕、〔小八譜〕之分;二是吸收貴州梆子戲曲牌,現常用的有〔小開門〕、〔萬年歡〕、〔柳青蓮〕等;三是新編曲牌,是為特定情景的需要編寫或創作的。

  器樂曲分為:弦樂曲、唢呐曲兩類。弦樂曲,如〔柳青蓮〕、〔浪淘沙〕、〔洞房樂〕等,常用于迎賓、宴客、嫁娶等場合;唢呐曲,如〔一溜風〕、〔急三腔〕等常用于打鬥場面。

  黔劇的伴奏樂器以高胡、揚琴為主,配以其它管弦樂,組成文揚。打擊樂器按本劇種的需要,由小鼓、闆(以上選用偏高音者)、大鑼、大缽、馬鑼或小鑼,配以鉸子、碰鈴、低音鑼、包包鑼、大鼓、定音鼓等,組成武揚。鑼鼓經以吸收貴州梆子戲的鑼鼓經為主,并借鑒、改編其它劇種的鑼鼓經而形成,有念白鑼鼓、開唱鑼鼓、身段鑼鼓等。

  黔劇戲衣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視劇情和人物性格而設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