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一個在京劇文化中有着重要影響力的京劇旦角。是京劇中的四大名旦之一。也是京劇流派的程派藝術創始人。他的一生可能沒有比别人長,但是卻比别人努力得多學得多。本期京劇文化,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程硯秋。
幼年家到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
十一歲登台,十二歲開始營業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内),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朱砂痣》等戲。1917年他因嗓子倒倉,暫不演出,繼續深造。變聲後,得到詩人羅瘿公的幫助,先從閻岚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名家學把子、身段和演唱。
他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并在羅瘿公的指導下,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和繪畫、書法、舞拳練劍、電影等多種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人稱“程派”。
後與高慶奎、餘叔岩等人合作,聲譽日隆。不久自己組班,在京、滬等地演出,在觀衆中産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兩度被評選為“四大名旦”之一。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衆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于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于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
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内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争等不同時期引起觀衆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衆反對戰争、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
這一時期後他着力于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窦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着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他在大膽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國初期編演了他最後一出新戲《英台抗婚》,這出戲無論從唱腔、唱詞、舞台表演及美術設計方面都對傳統京劇藝術程式做了較大的突破及創新,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衆的一緻肯定。1956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又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并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晚年的程硯秋緻力于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的心髒病又因突發性梗塞加劇,僅幾分鐘便奪去了這位藝術大師的生命,年僅54歲。
收在《程硯秋文集》中的《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談戲曲演唱》、《創腔經驗談》、《談窦娥冤》等文章,對指導創作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