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結合中國各個戲劇之精華形成而來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而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就是在這樣艱難學習京劇,最後創立了程派,接下來的文章帶你去了解程硯秋的故事。
程硯秋(1904-1958),原名豔秋,字玉霜,滿族。1904年12月20日生于北京。程硯秋幼年喪父,6歲時因家貧給京劇演員榮蝶仙立契為徒,學唱青衣,合同8年。11歲,他開始登台演唱,13歲倒嗓,聲帶音啞。這時,榮蝶仙與上海戲院訂立一個月的合同,要程硯秋去上海演出,後在羅瘿公的幫助下,與榮蝶仙解除合同,提前出師。
程硯秋14歲時,由于羅瘿公的幫助,得到了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為後來的藝術發展打下了基礎。當時羅瘿公給程訂下每日課程表:上午練聲、練武功,下午學昆曲,夜間到王瑤卿家學唱京劇。京劇教育家王瑤卿教戲有個習慣,不到夜間12點以後,精神不來,王家客人又特别多,有時程硯秋接連幾夜到王家,也未必學到一點東西。但程硯秋仍然畢恭畢敬地等到天亮才回家。他的這種兢兢業業的精神,終于感動了王瑤卿。王氏看出程硯秋真心求學,從此每夜必教他一些東西。後來,羅瘿公又介紹程硯秋拜梅蘭芳為師,從梅蘭芳的演唱中他又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
程硯秋17歲那年,嗓音漸漸恢複,開始獨立成班,成立鳴和劇社。程硯秋聘請羅瘿公為編劇,由王瑤卿導演配唱腔。程硯秋倒嗓過後,嗓音未能全變,也沒有全倒,出現了一種立音,即所謂“腦後音”。
王瑤卿啟發和鼓勵他利用自己“腦後音”的條件,創出一種獨特的唱腔。程硯秋在傳統的青衣唱腔基礎上,吸收了各種地方戲以及外國音樂中優美的唱腔,融會貫通地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形成廣大聽衆歡迎的“程腔”。他的唱腔,能深刻表達劇中那些被壓迫婦女的思想感情,于幽咽婉轉、曲折低徊之中蘊涵着一種剛勁清新的力量。
這是“程腔”最可貴的特色。程硯秋從幼年學藝受到的種種折磨,加上他生長的時代,對他的藝術觀點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對黑暗勢力深惡痛絕,對受壓迫的婦女深為同情。羅瘿公根據程硯秋的藝術思想,創作出合乎其個性的劇目,他們共同創作排演了10個劇目,大部分是反映婦女在封建社會裡所遭受的壓迫和苦難,如《鴛鴦冢》、《青霜劍》等。這些劇目後來成為程派重要劇目之一。
1925年秋,羅瘿公因病去世後,金仲荪為程硯秋創作劇本。程硯秋與金仲荪合作,編寫排演的《荒山淚》、《春閨夢》,表達了廣大人民反對内戰的憤激情緒和抵禦外侮的迫切願望,使程派京劇藝術達到了高峰。在《荒山淚》一劇中,程硯秋通過女主角張慧珠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我不如拼一死,向天乞請,願國家從此永久和平。”反映了民衆渴望和平安甯的願望。
除了與金仲荪合作外,他還與翁偶虹合作,創演了《亡蜀鑒》和《鎖麟囊》等京劇名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