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
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又将歸向何處?生命終将結束,那為什麼人們還是希望自己長生不老?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
以上這些問題,是存在主義哲學中涵蓋的内容。從哲學的立場出發,思考生命、人生、理想、現實、時間、死亡,讓有求知欲的人們反躬自省、窮根溯源,不再麻木混沌的生活,而是清醒認真的觀察自己身邊的一切。
哲學家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裡,對美麗與醜陋、正義與邪惡、驕傲與謙遜、死亡與鮮活、實在與虛無、偉大與渺小、安靜與喧嚣等概念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力求讓人們撥開各種現象的迷霧,讓真理之光穿透雲層,照耀人間。
對于“人類的生命”,叔本華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筆者摘錄原文如下:
“的确,人類的生命,也像一切劣等的東西一樣,在外表遮蓋了一層鍍金:真正痛苦的總被封閉内裡。另一方面,每個人都炫示着任何他辛辛苦苦獲得的榮耀事物,他内在越是不滿足,他就越要表現得在别人看來像是一個幸運而有福氣的人。
愚昧的情形到達這樣一種地步,以導緻别人的意見成為每個人最主要的奮鬥目标,雖然幾乎在所有語言中,虛榮這個詞原本就代表着空洞、虛無,這就已表示出它完全是沒有用的。但甚至在這一切種種的蒙蔽下,生命的可悲與不幸,還是很容易增長到這樣一個地步——而這是每天在發生的。”
在第一句中,作者點明了盡管生命外表鍍金而内在遍布痛苦的實質,戳穿了一切試圖掩蓋生命脆弱、無力、艱辛、沉重的做法,打消了人們不切實際、自以為是的幻想,以抛棄過于樂觀、虛情假意的想法,直面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挑戰。
分外關注他人的意見,一心炫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牢牢依靠虛榮展現自己的富足,恰恰暴露了個體的無知和軟弱。生命的可悲與不幸,莫過于将幸福與快樂的根源寄托在他人身上。一旦他人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撒潑打滾、泣涕哀嚎,正暴露了當事人的愚昧與淺薄。
其實,決定了一個人生命形态的,并不取決于一切外在表象,而取決于内在意志。人們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何種顔色、哪種結構,都取決于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即使世界晴空萬裡、風和日麗,如果你意志的領地中沒有存儲過相應的概念,那你是無法真正理解外界五彩缤紛的風景的。
就像在每個事物中一樣,在主要事情當中也不例外,一個人總是得回過頭來依靠自己。他巴巴地給自己塑造了神出來,為的是借着祈禱和阿谀去要來那隻能依靠他自己的意志力所獲得的東西,這隻是徒然。
在唯物主義理論中,各種菩薩、天神、聖人的存在,都是人靠着自己卓絕的想象創造出來的。隻有科學和真理,才真正值得人們去信仰和依靠。對于不可抗力的祈禱和臣服,是人們一種美好願望的顯現。人們希望得到更高神秘力量的保護和庇佑,以免除災禍和罪惡的引誘。
歸根結底,在種種希冀破滅以後,人們不由自主又會回到信任自己、依靠自己、革新自己的老路上。縱然外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在經曆了放縱淫樂、無聊堕落之後,有覺知的人們終究會抛棄所謂的名利權勢,從自己的内在去尋找愉悅和力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曆,對于生命也懷着完全不同的感悟。不管是熱情、冷淡、開朗、内向,還是狂妄、謙和、耐心、堅韌,生命的烈焰在曆經寒冬風雪之後,終将漸漸搖曳熄滅化為煙塵。
英國詩人沃爾特▪蘭德晚年寫下的《生與死》,十分貼切鮮明地表明了他的生死觀:
我和誰都不争,和誰争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隻要懷着一顆赤誠靈動之心,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生命烈焰熊熊燃燒之時,發現那強光的耀眼和溫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