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劇是江西省的一種地方戲種,贛劇的戈陽腔更是古代的四大聲腔之一,贛劇在古代的戲曲發展上更是對許多的地方戲劇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力作用。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贛劇的特點是什麼。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昆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的漢族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着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于是更名為贛劇。
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衆的歡迎。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窦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贛劇的發展對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産生了巨大影響。
贛劇的形成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宋、元以後,南戲開始流傳于我國東南諸省。贛東北地區的饒州、廣信兩府,曾歸江浙行省管轄,明代洪武初年劃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貿易往來,南戲随之傳入廣信府的弋陽縣。當時,在弋陽縣落腳的南戲,是專演《目連救母》戲文的。
這種戲文,因為受到當地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江西特點的南戲,被人稱為“弋陽腔”,與江浙地區的其他南戲聲腔,并駕齊驅。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祝允明《猥談》在對南戲聲腔的評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陽腔,作為贛劇的主要聲腔,弋陽腔是最為古老的。
贛劇流行的地區,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陽腔。清初以後,保留在這裡的弋陽腔,因為戰争的破壞而受到嚴重的摧殘,原來上演的連台本戲大都失傳,流行地區隻剩下玉山、弋陽、貴溪、萬年和鄱陽等地。這時在民間流傳的弋陽腔,被大多數人稱之為“高腔”,其中活躍在弋陽、萬年的高腔班,還留下十八本高腔戲,以維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動。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使很多弋陽腔戲班,根本不能獨立存在了。由于亂彈諸腔的興起,在贛東北地區的戲班,有些便開始轉唱高腔以外的其他聲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使贛劇最終變成了個綜合高、昆、亂三腔的劇種。
這種弋陽腔是繼承南北曲的傳統,并結合地方特點而創造出來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陽的方言土語來唱南戲的曲調,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點的新腔。這種新腔,在目連戲的階段還帶有濃厚的宗教音樂色彩。以後,通過連台本戲和傳奇戲的演出,才使它擺脫了宗教音樂的影響,變成南戲中流傳甚廣,影響最大的戲曲聲腔。
在音樂體制上,贛劇弋陽腔的唱腔由各種不同的曲牌組成,從如今保留的曲牌來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屬于北曲的曲牌。根據音樂樂唱腔的特點,這種聲腔又可分為[駐雲飛]、[江兒水]、[香羅帶]、[新水令]等類。長期以來,這種弋陽腔一直是幹唱和帶有人聲幫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幫腔,故對本嗓幫腔的聲調而言,便自稱為“高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