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四大徽班是指什麼,它們的曆史由來

四大徽班是指什麼,它們的曆史由來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30 20:29:39

  如果我不想現在這麼容易戲劇化,我的生活該會是一場絢爛的戲劇吧。戲劇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産,傳承久遠,更是古代的娛樂節目之一,你知道在戲劇中的四大徽班嗎?也知道他們的曆史由來嗎?本期戲曲大全為你解析。

  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征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

  在演出過程中,6個戲班逐漸合并為四大徽班。時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諸腔的基礎上,兼容并蓄,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由于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與昆劇。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西皮調)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彙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裡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徽班是中國清朝中期興起于安徽、江蘇等地的戲曲班社,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揚州一帶為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而得名徽班。徽指的是徽調或徽戲,“徽班”是指演徽調的戲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調在南方非常受歡迎,有許多着名的徽班。其中最着名的是: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當時被稱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當時有這樣的贊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讀“咒”),意思是說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昆腔的劇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說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是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爆,最受歡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