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因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産、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内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下面,通過二人台文化要介紹的是關于二人台的發展曆史,一起和小編去了解吧。
關于二人台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傳統舞蹈,創造了一醜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後,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台最初隻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區開始出現了職業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日益提高,開始由表演唱向代言體民間小戲發展。
抗日時期,在内蒙古與河北張家口地區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現了東路二人台的職業班社,有的班子多達十幾人。初步有了行當之分,除淨、末角外,又發展了其他行當。
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戲”形式,由多人飾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時有少數劇目還加進了武打。音樂、唱腔也有所創新。過去多是專曲專用,一曲到底。後來則根據劇情,配以多種曲調。有的唱腔向闆腔體式發展。
東路二人台在建國前沒有女演員,西路二人台,則早在職業班社出現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藝人榮雙羊和他的兒媳計子玉,嶽石匠的女兒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婦同台演出過。直至1946年,計子玉收女徒班玉蓮,才成為二人台第一代職業女藝人。
建國後,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先後在内蒙古自治區,山西的河曲、陽高、大同,河北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以及陝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專業演出團體和培養二人台演員藝術學校。僅内蒙古西部就有專業劇團五個,以演二人台小戲為主的烏蘭牧騎二十六個,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業餘劇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