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共學内容】14·38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共學内容】
14·38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導讀老師:
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 學院中文系教授
馮國棟:浙江大學人文 學院教授
白彤東:複旦大學 哲學院教授
【共學筆記】(内容來源:【論語彙】)
于閩梅:
昨天一篇講的是古代有七個賢者和隐士。今天的晨門也算是個隐士。
是個看守晨門的小吏
馮國棟:
也算隐于市的高人
于閩梅:
馮老師好[愉快]
是的,大隐隐于世
馮國棟:
這裡關鍵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是智,而為之是義。雖然智力足以知天下之不可為,但在道義、責任上去要為之。
于閩梅:
隐士,是知其不可而”避”之而孔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節強調的還是孔子的悲劇色彩
張輝玲:
初聽這句話像貶義。實則贊歎孔子。
馮國棟:
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既有智又有義的。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無智也無義,是愚人;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有智而無義,是賢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有智有義,是聖人。
崔聖:
賢人、聖人之區别。
孫福萬:
儒家當然是主張入世的,但其入世或出仕,又是有一定底線的,這在孔子和孟子的出仕經曆中都有生動的體現。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們都主張尊德性、行善政,所以孔孟在統治者面前絕不卑躬屈膝,話不投機則甯願離開,夫子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既堅持道德理想主義,又抱用世救世之悲憫情懷,儒家之兩難和偉大就在這裡,故說"知其不可而為之"。
崔聖:
歡迎@孫福萬 老師!
馮國棟:
于老師、孫老師說的對,儒家自由意志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形成孔子式的悲劇。這個悲劇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悲劇,而是一種壯烈的色彩
是一種崇高
孫福萬:
從司門者看,此話或有貶義;但從儒者自身看,此實為對夫子一生作為的褒揚!
于閩梅:
是的。
孫福萬:
@馮國棟 對!康德曾區分優美與崇高美,儒者恰恰因其自由意志和現實之間的巨大沖突,外人或以為其人生為悲劇,孰不知此正為其成就,從而形成了其人格的崇高之美!
于閩梅:
從晨門的角度,是嘲諷的,道德重于天命,像伯夷、叔齊這樣的賢者,曾經擋在武王周公遵循天命、讨伐纣王的戰國前,并在商朝滅亡後唱着“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也”去隐居,不知其可,就是知其不可。在隐士賢人這裡,甚至可以質問天命的道德性。
所以孔子稱七人為“賢者”,并說武王的音樂盡美但沒有盡善,在内心深處是認同賢者的純粹道德的
但孔子仍然不想到山林與鳥獸為伍,不追求獨善其身,想對時代有所作為,所以比賢者更具悲壯色彩。
孫福萬:
周易困卦講"君子以緻命遂志",即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君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可以放棄生命。知"道之不行",而依然熱心救世,又有什麼呢?
崔聖:
@于閩梅 “從晨門的角度,是嘲諷的,道德重于天命,像伯夷、叔齊這樣的賢者,曾經擋在武王周公遵循天命、讨伐纣王的戰車前,并在商朝滅亡後唱着“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也”去隐居,不知其可,就是知其不可。在隐士賢人這裡,甚至可以質問天命的道德性。”說的好[強][強]
于閩梅:
孫老師說的“夫子既堅持道德理想主義,又抱用世救世之悲憫情懷,儒家之兩難和偉大”,說的就是孔子既同意賢者的道德理想主義,但是又選擇了儒家的濟世“為之”
孫福萬:
@于閩梅 是的~[握手]
崔茂新:
夫子為什麼一再讚揚伯夷叔齊?,就在於他們代表了一種不妥協的道義精神,一種不向權力屈服的人格力量。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有似於二位仁者。
所不同者,伯夷叔齊因世無道而避之,夫子則道不行而行之。
孫福萬:
@崔茂新 是的。但我感覺,伯夷叔齊似和司門者丶長沮丶桀溺等人不同?
白彤東:
對,伯夷是堅持道義而避,後二者是棄世。
并且,即使是伯夷,孔子也有保留。在誇獎了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以及其他幾個人之後,孔子說,“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孟子也是,在贊美伯夷之餘,還是覺得他比孔子差一點。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崔聖:
當采藥的老婦人勸他門隻要吃一點糧食,就不會死的,他們還是選擇了“不食周粟”;夫子如果聽人勸稍微降低一點“理想高度”,也許也是個春秋名臣。
白彤東:
我覺得孔子已經做出一定的權變,但生不逢時。
孫福萬:
@白彤東 這個“無可無不可”,就是易經講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故孟子稱贊孔子為“聖之時者”。
白彤東:
是,不是沒有原則的意思,而是經下面的權。
于閩梅:
孟子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其實也是重視到孔子的權變,因為他本人的權變更多
孫福萬:
孟子對這幾種人的對比分析,包括柳下惠,記得不止一處~
李 莉:
盡力而為盡了幾分力?夫子盡了十二分
張弛弘弢:
@孫福萬 康德,住在克尼滋堡的中國人。孫教授引康先生進論語匯[強]
崔聖:
@于閩梅 北京 老師,夫子的悲劇色彩,可否認為是悲劇人生?像尼采“人生就是悲劇美”。
孫福萬:
@李莉 昆明 問得好!每個人都應扪心自問!
崔茂新:
在伯夷、叔齊之前,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這種文化人格類型,僅此一點,就是值得重視的。夫子一再讚揚引述夷、齊,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民間的非暴力的抗暴力量,一種貧賤平民當中崛起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創造性發揚,一種基於性與天道、仁義禮樂的對社會和心靈秩序的信仰性建構。
孫福萬:
@崔茂新 [強][強][強]
白彤東:
伯夷叔齊不是民間的非暴力抗暴力量,不是貧賤平民,是商的遺民。
張弛弘弢:
@崔聖 夫子,怎麼能說悲劇呢!? 14.38章 若拍成影視,應是一很故事性,很幽默很抓眼的一組鏡頭。 本章“知其不可而為之”句是核心。 這是道家為鍥而不捨的夫子貼的最重要標籤之一。其實質是道家”隱士思想”與儒家“知命之學” 的又一次碰撞。 此標籤,看起來貼的很符合實際,也很很恰巧。說明道家是比較了解儒家的,故拿此來開涮。 這種不可為而為也是夫子一生的重心,同時也導緻其思想最難理解,其人最難學,以至於晚年仍發出“莫我知也夫”的慨歎。 隱者知世之不可為,這是”天命”,所以也就不為了; 儒者呢,不但知此,還知道依道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是”天命”。 如此,儒道之高下,立分矣。
白彤東:
貴族。
崔聖:
有人把伯夷、叔齊比于太伯、仲雍,這又是伯夷、叔齊之一大人格魅力!
張弛弘弢:
崔老師的一個“悲劇”,憋出了我一大段,別著急,還沒完呢。
一個問題: 夫子不可為而為,有啥作用?
崔茂新:
雅斯貝尓斯稱孔子、耶穌、佛陀、蘇格拉底是人類思想範式的創造者,給我的啟發是,夫子是哲學和信仰合一的思想範式。
張弛弘弢:
答: 儒家鮮花的種子灑遍了當時的中華大地。其辦學規模,相當於現在一個人既辦清華又辦北大。(易中天老師算的。) 培養了革命的種子,傳播了正確的價值觀。 滄桑大中華,歷經2500個春夏秋冬,儒門盛開的花朵,綿綿延延,未曾斷絕。如今,鮮花的種子又在論語匯培育…… 相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論語》的世界!
一句話: 晨門一語,明了了夫子之心;豐人一言,使天心不爽。(錢穆先生)
馮國棟:
@張弛弘弢 這裡的悲劇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一種美學或戲劇的類型
崔聖:
@馮國棟 老師,是的,我想到了“人生之悲劇美”。
孫福萬:
@崔聖 悲劇美實為壯美!
張弛弘弢:
@馮國棟 馮教授, 您太實在。我知道的。 因為就是跟崔老師熟,拿崔師說事兒而已。[呲牙]
馮國棟:
@張弛弘弢 哈哈,我太實誠了[呲牙]
崔茂新:
@白彤東 若從出身說,夷、齊固然曾經是貴族,但他們抗拒武王伐紂,憑藉的不是財力和武力,不是社會輿論和人心向背的支持,完全是一己的精神和道義的堅守,因此,我說他們是民間的力量。
崔聖:
@馮國棟 老師,@張弛弘弢 兄老“涮”我。
張弛弘弢:
@崔聖 晨門涮夫子 我涮崔老師 正好[調皮]
崔聖:
同意@崔茂新老師“民間力量”說!從社會層面看,他們放棄了“繼位”,出走意味着也放棄了“官二代“的政治地位與待遇,已經是平民(貧民)。
張弛弘弢:
@崔茂新 歷史軸心時代的聖學 [強] 期待後代來打通吧!
更正: (儀)封人
白彤東:
封建貴族時代,民間力量是不太輪得上的。因為于商有君臣關系,他們的做法才有道義。一般民衆,則用不着不食周粟,畢竟周不是暴虐政權,而是去暴的政權。
崔茂新:
夫子對我們而言,其文化存在也是雙重的,是先哲(哲學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理性),更是先聖(精神信仰的人格維度)。
@白彤東 夫子不是從政治是非的角度看夷齊的,是從非暴力精神的堅守,從一己道義人格的堅守角度來看的。夫子對《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的評論,表達了他對以暴制暴的態度保留。
白彤東:
對,周武不是最理想的聖王,這沒有問題,但也不是暴君(并且伯夷叔齊還贊美周政)。伯夷叔齊不是平民。所以,伯夷叔齊之事不應該被當成民間抗暴的典範。他們隻是在盡前朝遺民的責任而已。
崔茂新:
當然,夷齊不是一般平民,而是平民中有精神和道義力量的仁者。
張弛弘弢:
意猶未盡,舉一例: 王通,隨朝時其道不得行,退而講學傳道。至唐,房玄齡、杜如晦皆出其門。(王通,《滕王閣序》作者王勃之父。)
崔茂新:
@白彤東 前朝遺民多了去了,我寧願理解為是他們個人的精神和道義堅守,夫子讚揚他們也是從這一角度看的。“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顯然是對其道義人格的讚揚。
崔聖:
同意@白彤東 老師“封建貴族時代,民間力量是不太輪得上的。因為于商有君臣關系,他們的做法才有道義。一般民衆,則用不着不食周粟,畢竟周不是暴虐政權,而是去暴的政權”。更多的是道義的堅守與人格魅力。
白彤東:
他們有道義人格這沒問題。我隻是說他們不是民間力量,也不是反對暴虐統治。
張弛弘弢:
伯 叔留給後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氣節。總有一種不正確的感覺:死心眼兒。 青山不在,何以砍柴呀。
結廬授學,寄理想于後世,不錯。 違規了。[調皮]
于閩梅:
雖然白老師糾正得對,二人确是商朝貴族,但我更傾向于崔老師的意見,在曆史發展中他們成為平民非暴力的偶像,因為孔子這時代的平民隐士,都是以伯夷叔齊為偶像,晨門、楚狂等都是平民,但繼承的精神是伯夷叔齊的。
白彤東:
那是儒家打着保守旗号,幹革命的事業的結果。不過晨門和伯夷還是不同。前者棄亂世,後者避不義。
崔茂新:
@張弛弘弢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說,是有點兒死心眼。從夫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角度看,他以不屈服地死去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他生命存在的價值,一個人苟且地多活一些年,從歷史的角度看,有什麼意義呢?
夷、齊不接受以暴制暴,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願接受的周朝是暴虐統治。所以,夫子讚揚夷、齊之仁,也仰慕文、武之道。
張弛弘弢:
@崔茂新 嗯。“求仁而得仁”,應該是無怨的吧。說“死心眼”我心中也無惡意,隻是太 心疼 他們了。歷史中的現實,如此的簡單,又是這樣的複雜。生命的價值,不以生死論。 感歎啊! 感恩崔老師的回應。
崔茂新:
@張弛弘弢 您的心疼,正是他們在文化精神上依然活著的明證。
崔聖:
我記得舜好像在首陽山種過地,如果這樣,意義就更深刻了!
鄭靜:
@白彤東 老師,為我們多講講。等您導讀有辛苦
于閩梅:
但伯、叔二人也有問題,孔門中最傾向于暴力變革(我們講過子路鼓瑟時因其中有殺伐之音)的子路就在與隐士對答中,影射過伯夷叔齊的非暴力的純粹道德的問題:“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我們講過子路鼓瑟時因其中有殺伐之音差點被孔子逐出孔門
崔茂新:
@于閩梅 子路評價“荷蓧丈人”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而非孔子說夷、齊也。
于閩梅:
是啊,所以我說子卟其實影射的是丈人們的偶像夷、齊。
(【論語彙】@2014-今版權所有,轉載或引用請mazhy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