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子
為什麼選用沙子呢,因為沙子在《我的世界》中是少有的“重力方塊”。用沙子填海後,可以使用火把快速拆除。有的玩家用泥土填海,自以為鏟子能夠快速撸泥土,很方便。到對比沙子的拆除方式,用泥土的玩家應該哭得很傷心吧。
2、海綿
早期《我的世界》玩家抽幹海水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是為了探索海底宮殿,或者是為了收藏遺迹。而“海綿”又是唯獨海底宮殿才有的方塊。所以這就很尴尬了!但不得不說,生存模式下,要麼使用海綿吸水,要麼就得用沙子填海。工程量雖大,但是非常有成就感.海綿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放置在水中即可。然後用熔爐烘幹可繼續使用。
3、指令
《我的世界》用沙子填海、海綿吸水,至少需要三天時間,但是指令就不一樣了,熟練運用的話,幾分鐘的事情罷了。因為不同版本指令用法不同,所以這裡的指令僅做思路。
/setblock:使用/setblock指令放置空氣方塊,選取一個區域用來放置空氣方塊,這種辦法不能一勞永逸,坐标一定要準确,需要配合海綿使用。如果手殘的話,海底宮殿可能都直接沒了。
/fill x1 y1 z1 x2 y2 z2 air 0 replace water;這是利用/fill指令抽水的解題思路,将某個區域内的水方塊全部替換充填為空氣方塊。應該算是Minecraft中比較快的抽水方法了吧。因為Minecraft版本衆多,同一平台的版本号差異,指令都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可以對自己當前平台的指令具體學習下用法。但整體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4、結構方塊
很多玩家應該第一次聽說《我的世界》還有“結構方塊”這麼一個神奇的東西。玩家可通過“/give @p minecraft:structure_block”指令來獲取結構方塊,然後用2個角落模式的建構方塊來自動計算海底宮殿的尺寸(該結構會呈現高亮,類似碰撞箱),并且進行複制保存。然後用空氣把整個海水包括宮殿清除,最後将保存的海底宮殿重新加載。最後把宮殿内部的水抽幹即可。
我們來具體了解下結構方塊的使用,和結構方塊的4大模式。這件神器學會了,複制建築、遺迹、搬家等等事情都變得簡單了。(PE版的結構方塊因為沒有代碼,所以無法調用。win10和JAVA版可調用)
儲存模式(Save mode):該模式顧名思義,将你的建築識别并保存下來。但是限制是方塊的XYZ任何一方方向不得超過32格。
加載模式(Load Mode):就是将保存好的建築在你需要的位置重新加載,并且可以旋轉方向。
角落模式(Corner Mode):通常需要2個角落模式的結構方塊,呈對角線放置進行定位,它們自動計算出你需要複制的結構大小。這個沒有方塊距離限制,算是存儲模式的補充。複制海底宮殿這樣的大型遺迹就需要用到角落模式。
數據模式(Data Mode):個人理解是用來标記數據内部結構的,跟我們今天的主題沒關系。
5、命令方塊
命令方塊實際上是《我的世界》非常難以掌握的玩法,因為這基本上是有一定編程基礎的玩家才會的。如果你玩命令方塊很溜的話,建議你考慮一下将來學習編程,說不定就成為IT界的大神。所以用命令方塊來抽水,這裡隻做一下思路吧,究竟命令代碼的原理是什麼?其實也是利用編程的最基礎的一個循環判斷語句:
判斷一下該區域内的所有方塊是否為水方塊;
如果判斷條件成立,則水方塊改為空氣方塊,然後重複執行第1步;
如果判斷條件不成立,則跳過。重複執行第1步;
如果該區域沒有水方塊,循環結束。
這個思路,是包括JAVA、C語言等等主流編程語言最為基本的思路,包括玩家出生點的判定,村莊生成的判定,戰鬥造成的傷害判定等等。如果你對這個很感興趣的話,不妨向這方面發展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