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0:29:22

第64講厥陰上熱下寒證(2)、厥熱勝複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1

大家好,我們開始上課。我們上次課主要講到了厥陰病的提綱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鱿,下之利不止。”

這個證候,是“寒邪郁遏厥陰相火,厥陰相火郁極乃發,相火上沖”,因此就出現了“心中疼熱,氣上撞心”的臨床表現;“消渴”,是厥陰郁火傷津的表現;那個“饑”是厥陰郁火橫逆犯胃,所以他有一種煩餓的感覺,不是胃有熱則消谷善饑嗎?那個“不欲食”呢?是厥陰陰寒末退,陰寒犯脾,脾寒,運化失司,所以不欲食。這個證候,熱是真熱,寒是真寒,所以不能看到他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而當作一個實熱症狀,用苦寒瀉下藥,用苦寒瀉下藥以後,必然更助下寒,更傷脾陽,而出現“下利不止”的變證。

對于厥陰病來說,因為它是“錯綜複雜,變化多端,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他具有“兩極轉化”的特點,因此用一個“上熱下寒”作為厥陰病的提綱,能夠代表厥陰病這種兩極轉化、錯綜複雜的特征,這就可以了。我們對一個提綱證不能求其全。我們上一節課的後半節課,講了“髒厥”和“蛔厥”,那麼“髒厥”和“蟲回厥”它們都有煩躁,既然是“厥”的話,也都有“手足厥冷”,所以要進行鑒别。

對于“髒厥”來說,它的成因是由于“心腎真陽衰微”,在少陰病的基礎上,邪氣進一步傳厥陰,而厥陰心包和厥陰肝的相火也衰竭,也就是人體五髒六腑的真陽都虛衰,而造成的厥冷,這才叫厥冷,髒厥是“内髒真陽衰微”造成的厥冷。因此它的臨床症狀除了手足厥冷之外還有全身皮膚的發涼,這應當是一個外感病“寒邪傷陽”或者“真陽衰微”的證候,發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表現,預後不良。所以仲景并沒有提出他的治法,正因為真陽衰微,正不勝邪,所以有“躁無暫安時”這種肢體躁動不甯的危重證的臨床特征。仲景在這裡講“髒厥”,主要是和“蛔厥”相鑒别的。

所謂“蛔厥”,在診斷上,一個是有“吐蛔史”,第二個是“時煩時止,得食而煩,須臾複止”,以便和“髒厥”的那個“躁無暫安時”相鑒别。對于蛔厥證來說,病人首先有“上熱下寒”,所以蛔蟲才上擾,按照張仲景的解釋,人在吃飯的時候,蛔蟲聞到了飲食的香味就擾動,所以人就煩,随後蛔蟲安靜了,人就不煩了,按照我的分析,這是病人在熱病後,體内寒熱失調,胃腸蠕動的這種機能發生了紊亂,或者異常,當見到飯之後,唾液開始分泌,胃腸開始蠕動,消化液開始分泌,但是因為胃腸蠕動機能有些失調,所以見到飲食後的這種條件反射就有些紊亂,人就感到一種嘈雜、一種心煩,這麼一種感覺,治療用“烏梅丸”,或者“烏梅湯”,清上溫下,對調整這種胃腸功能的失調,有很好的療效。烏梅丸既可治“蛔厥”,又可以治我們剛才所提到的326條的厥陰病提綱所談到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的證候,又可以治“久利”,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分析分析“烏梅丸”這張方子。講義的191頁,“烏梅丸”的方義,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體察到蛔蟲有“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所以治療蛔蟲病,酸味的藥,苦味的藥,辛味的藥,要并用。農村有些小孩肚子疼,家長認為肯定是蛔蟲,就給孩子熱上一碗醋來喝,把那醋熱溫了,給孩子喝上一碗醋,特别是山西人,家家都備有醋,各種各樣的醋,喝上半碗醋,肚子不疼了,那就是蛔得酸則靜,有的時候呢,小孩有蛔蟲肚子疼,家長就給他煮上一碗花椒水喝,當然麻麻的也不好喝,喝完了肚子不疼了,這就是蛔得辛則伏,當然沒有人用苦藥來給孩子治蛔蟲病,孩子不愛喝,所以用醋的是取它的酸,用花椒來煮水喝的是取它的辛。“烏梅丸”這張方子,烏梅和醋,你看是酸的,醋泡烏梅,川椒,桂枝,幹姜,附子,細辛,這兒個藥是辣的,辛味的。而黃連和黃柏是苦味的,兒乎涵蓋了治療蛔蟲病的所有的味:酸、苦、辛,他再配合上當歸、人參,這是氣血雙補,米飯,你看他用的那個蒸之五鬥米下,最後做這個藥丸的時候,把米飯也和藥混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賦形劑,是藥的成分之一,還有蜂蜜,這兒個藥是補養氣血的,從祛蛔的角度來說,它實際上是給蛔蟲一個誘餌,象我們的劉渡舟老師說的,你既然要給他祛蛔的話,你給它個誘餌,就像我們釣魚一樣,你給他個誘餌,才能把魚給釣上來。有蛔蟲病,就會有氣血兩虛,所以我覺得用這些藥是在補益氣血,是扶正的,扶正以祛邪,這是我們從祛蛔的角度來說。

“烏梅丸、烏梅湯”這張方子又可以治“久利”,久利是什麼情況呢?就是長期的慢性的腹瀉,這種證候,你覺得他有一點輕度的裡急,你用一點清熱藥,結果發現一用清熱藥,他拉得更厲害了,你覺得他是虛寒,你用溫補藥,結果發現一用溫補藥,結果他下重得更厲害,光用涼藥不行,光用熱藥不行,人比較消瘦,你用補藥,他整個肚子都脹,光用補藥不行,你說給他用行氣藥,用行氣藥他也拉,也不行,所以這就提示了這種久利是虛實兼見,寒熱混雜的。而“烏梅丸”這張方子,他正是“寒熱同調,攻補兼施”,它用黃連、黃柏清熱,是針對熱象;它用幹姜、附子、細辛、川椒,還有桂枝來散寒,來祛寒,而且這些藥裡頭,大多是辛味的,辛還可以疏通氣郁,因為那個慢性腹瀉的病人,常常伴有肝氣的疏洩失調,而肝氣疏洩失調,肝氣郁結,也最容易犯脾,也最容易出現下利,有的人就是一生氣就拉肚子,你說這種腹瀉是寒是熱?其實寒熱都有,虛實都有,在這裡頭,他用了疏氣的藥,舒肝的藥,實際上也是防止肝郁克脾土。這慢性腹瀉,寒熱錯雜,虛實兼見,又有氣郁,所以要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藥,當歸養肝血,人參補陰、補氣,這是針對氣血不足的,烏梅酸收,以養肝之體,實際上許多慢性腹瀉,都有一種過敏的成分,這是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而不是從中醫傳統的角度來談,這種過敏性結腸炎,你在用烏梅,用防風,用真本這類的祛風藥,防風和真本是散的,是祛風的,你光用祛風藥,耗散得太厲害,你要用烏梅的酸收,有收有散,在客觀上它可以對過敏性結腸炎有很好的調整作用。在這裡是用烏梅酸收來養肝之體,所以對于寒熱錯雜,氣血兩虛,肝郁氣滞所造成的“久利”,用“烏梅丸”常常可以取得療效,當然我們今天沒有“烏梅丸”,就用“烏梅湯”了,用“烏梅湯”常常可以取得療效。當然我們在用的時候,這些藥并不是全用。你可以根據具體的病人的情況來選擇應用。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

如果我們用于治療“蛔厥”,或者治療膽道蛔蟲證,我們在用“烏梅丸”的時候,要加使君子、苦棘根皮這些祛蛔的藥;而治“久利”的時候呢,就不需要用這些藥。“烏梅丸”既可以治蛔厥,又可以治久利,久利也罷,蛔厥也罷,他們的臨床表現完全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烏梅丸、烏梅湯來治療呢?就是因為他們的病機是一樣的,這就是抓病機,活用經方,這個用方的思路,我以前曾經多次提到,我們從講“小建中湯”适應證的時候就提到,“小建中湯”的适應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傷寒,陽脈澀,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一個是腹中拘急疼痛,一個是心中悸而煩都可以用“小建中湯”,是因為他們病機是一樣的,都是氣血兩虛,所以用小建中湯就可以益氣養血,溫中補虛,這就是抓病機用方。我們現在講的“烏梅丸”,既治蛔厥,又治膽道蛔蟲證,又治久利,也是因為他們在病機上是寒熱錯雜、虛實兼見,所以這個用方思路是我們特别應當注意學習的,有許多老大夫,他高明就高明在他會抓病機,把這個古方應用的範圍大大的擴大了。

寒熱錯雜證(上熱下寒證)的第2條是359條,講義的192頁,“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姜黃答黃連人參湯主之。”

“傷寒”,一個外感病。“本”,是原來,原來這是個什麼證候呢?是個虛寒性的下利,這個病原本來自一個虛寒性的下利。“醫複吐下之”,醫生反而用了催吐和瀉下的方法,這就造成了“寒格”,就是寒邪的阻隔,“寒邪”阻隔于中焦,所以上面有嘔吐,下面有下利,“更逆吐下”,就是使吐下更逆,也就使吐下更加嚴重,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下利”肯定是虛寒性的,而這個“嘔吐”呢,也很可能是胃寒的嘔吐,如果是虛寒性的下利,又伴有胃寒的嘔吐的話,那麼嘔吐的臨床表現應當是什麼呢?應當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這就是脾胃皆寒,上下皆寒的證候,這個時候我們用什麼方子治療啊?下寒的下利,脾寒的下利,我們用“理中湯”,上面胃寒的嘔吐,我們加丁香和吳茱英,溫胃散寒,降逆止嘔,這個方子叫什麼?叫“丁英理中湯”,這是《醫宗金鑒》的一張名方,“丁英理中湯”,用于治療脾胃兩寒的嘔吐和下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們以前多次提到過,這是“胃家虛寒,腐熟無權”的一種表現。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病人,他是“若食入口即吐”,他是随吃随吐,因此這就不是胃寒,而是胃熱,火性急,熱性的下利,“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就有裡急,胃熱氣逆的嘔吐,火性急,火性上炎,所以随吃随吐。所以現在看到的359條,張仲景所描述的這個病例,下面是虛寒性的下利,毫無問題,由于“寒邪阻隔在中焦”,“上熱不得下達”而出現了“胃熱氣逆”的“嘔吐”,這就形成了上熱下寒證,就不能夠用“丁英理中湯”了,那就用“幹姜黃答黃連人參湯”來治療,“幹姜黃答黃連人參湯”是用黃答、黃連來清胃熱,這兩個藥也是苦的,苦可以降,清胃熱降胃氣,治嘔吐,用幹姜和人參,這正是半個“理中湯”,或者說是半個“四君子湯”,不過四君子湯是後世的方子,它益脾氣,溫脾陽,散下寒,是個很好的清胃溫脾,清上溫下的一張方子,這又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代表方。

我們說,在《傷寒論》中,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方劑不少,在這方面張仲景的組方成就也很高,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的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方子,他們都有什麼特點?首先是“瀉心湯類”,“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他們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但是“偏于和中消痞”,那麼多方子都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你得把握它的一個特點啊,我們就從這些方子中的特點來學習他的組方思路。“烏梅丸”,我們剛剛學過的,它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偏于什麼呢?“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實際上是在調整氣的運動。“幹姜黃答黃連人參湯”,也就是我們現在正講的這個方子,它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偏于苦降止嘔”,因為它的特點是食入口即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來止嘔,它是“偏于降”。下面有一個方子叫“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湯這張方子,藥物比較雜,證候比較奇特,現在臨床應用極少,所以我不準備具體講這條原文,但是它的組方上,有它的特色。麻黃升麻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是這類方子的共同特點,但是在這個前提下,這個方子的作用傾向,都有特點,這是偏于和,這是偏于收,這是偏于降,這是偏于散,你看他的組方,他注重調整全身的氣機,那你就根據你的具體病人,是氣逆的,你就寒熱并用;攻補兼之,偏于降;是氣郁的,那你就寒熱并用,攻補兼之,偏于散;是氣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你要偏于收;如果清陽不升的,《傷寒論》中沒有這種方子,如果是清陽不升的,那你就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那你就應當偏于升陽,李東垣的“升陽散火湯”,可不可以屬于這一類啊?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3

我們剛才提到了“麻黃升麻湯”,這個原文,我們下去自己看一看,這個證候呢,看看原文解釋就可以了,但這個證候在臨床上很少見,這個方子應用的報道也很少。麻黃升麻湯在治法上,它有“發越郁陽,清上溫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藥物組成上,我們要注意,他這裡用了“分”作衡重單位,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銑,這個“分”在漢代,作為計量單位的話,沒有,所以張仲景寫書絕對不會在他的方中用“分”來作為衡重單位的。在晉朝以後,在銑和兩之間,加了一個“分”,怎麼加的呢?是6銑等于1分,4分等于1兩,24銑等于1兩,是這麼加的。我們以前曾經提到過,根據班固《漢書•律曆制》的記載,也根據出土文物的實際考察,漢代的1斤等于250克,斤和兩之間是16進制,1兩等于15.625克,銑和兩之間是24進制,那就是1銑等于0.65克,銑和分之間是6進制,6銑為1分,因此1分等于3.9克。所以我們看《傷寒論》和《金匾要略》以“分”作為劑量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宋朝以後那個斤、兩、錢、分、厘的那個分,這兩個概念不是一回事,我們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以“分”來作為衡重單位的計量的時候,千萬不要和宋代以後的那個斤、兩、錢、分、厘的那個分相混淆,因為我已經遇到這個事情了,有一個信息中心,它統計古代用藥藥量的規律,就把唐代以前書中的這個“分”,當作後世的那個錢、分、厘的“分”來統計,結果說怎麼古人用藥的藥量怪怪的?不适合實際應用。我一看原因,是他把兩個分給混淆了。所以這裡的分等于3.9克,這個我在這裡特殊的提一下,顯而易見,仲景是不會把“分”作為衡重單位的,在《金匾要略》裡,有不少方子出現了以“分”作為衡重單位,那顯然是經過晉朝以後的人給改的。

關于厥陰病的“寒熱錯雜證”,我們就談這麼多,重點是“烏梅丸證”和“幹姜黃答黃連人參湯”。我現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黃連湯”是不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還記得嗎?“黃連湯”。“黃答湯”是不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黃答湯”,溫病學家很重視它的組方成就,盡管“黃答湯”,就是黃答、芍藥兩個主要藥,“黃答湯”它不是寒熱并用,它是清熱的,“黃連湯”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它治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那是我們在太陽病篇講了“瀉心湯”的适應證以後,為了和“瀉心湯”适應證的上熱下寒相鑒别的時候提到的,所以要把“黃答湯”和“黃連湯”分别開。

下面我們看厥陰篇的第三節:辨厥熱勝複證。

我們在講厥陰病概說的時候,曾經提到一段話,“厥陰病,寒邪郁遏厥陰相火,相火郁極乃發,相火爆發,陽有餘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現了“陽複太過”的一些熱證;我們也提到了當厥陰陽氣的恢複,如果是時進時退的話,那就出現了“厥熱勝複證”,或者叫做“厥熱進退證”,陽氣恢複占優勢,也就是說相火爆發占優勢,病人就出現了發熱,陽氣衰退,病人又出現了厥冷和下利,因為什麼呢?陽氣衰退的話,陰寒邪氣就占了優勢,所以病人又出現了厥冷和下利,我們下面講的這些條文就是以厥冷、下利和發熱天數的多少來鑒别這個病人是陽氣恢複占優勢呢?還是陽氣衰退占優勢?以此來判斷他的預後。

看原文331條: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這個條文我們應當這樣讀,“傷寒,先厥而利者”,這是寒邪勝,陽氣退的表現,所以有厥而下利;“後發熱”,後來出現了發熱,見到發熱以後,手腳就不涼了,這和少陰病陰盛格陽是不同的,這個發熱是厥陰陽氣恢複,陽熱占優勢,所以見到發熱他手腳就不涼了,手腳不涼了,這種虛寒下利必自止,“見厥複利”,見厥,那是陽氣退,陽氣一退,虛寒下利又出現了,這條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發熱之間時間的長短的比較,來談陽氣的進和退的問題。

下面看336條,“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天數是相等的,“設六日,當複厥,不厥者自愈。”到第六天手腳不發涼,那提示了這個陽氣的恢複占優勢,陽複保持住了,陽氣的恢複保持住了,這個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厥冷沒有超過五天,而這個發熱,陽氣恢複呢,保持了五天以上,所以這個病就好了。

342條,“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這顯然陽氣的恢複不占優勢,而陰寒邪氣占優勢,“其病為進”,這個病是加重了,是發展了,為什麼?“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陽氣衰退了,病情當然加重了,所以文字寫得非常通順,一讀就明白。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4

334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一個外感病,先有厥冷和下利,這是陽氣虛,陰寒盛,随後出現了發熱,這是陽氣複,所以陽氣恢複以後,這種虛寒性的下利就會停止,這種厥冷也會消失,“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下利停止以後,出現了發熱,伴随着發熱又出現了汗出,又出現了咽痛,仲景把它叫做“喉痹”,痹是什麼意思?痹是疼痛又伴有不通的證候。

在古代,這個痹的含義比較廣泛,比方說,咽喉疼痛,呼吸不利,吞咽困難的,叫喉痹;胸痛、呼吸困難的叫胸痹;心前區疼、心慌心跳、有憋氣的,叫心痹;脅痛,脅痛氣機不暢的,叫肝痹;胃肮脹滿疼痛、肚子脹滿疼痛,可以叫做腸痹;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的可以叫做胞痹;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利的,那叫風寒濕痹。所以“痹”字就是疼痛又伴有氣血不利,氣機不暢的證候,那麼這裡的喉痹呢,就是指的咽喉疼痛,呼吸和吞咽不暢。

這個汗出、咽痛形成的喉痹,是怎麼回事呢?這是陽複太過,陽盛則熱,陽熱上傷陽絡的表現,這是我們在概說中已經提到過的。我們人體的機能活動常常有個慣性,本來寒邪郁遏厥陰相火,厥陰相火祛寒邪外出,厥陰相火爆發,陽氣來複,陽氣恢複到适可而止的地步,陰寒退卻了,陽氣恢複到适可而止的地步,這個病就好了,問題是恢複到适可而止的地步之後,它陽氣的恢複又繼續往前發展,按照這個慣性繼續往前發展,這樣的話就導緻了陽熱有餘,陽有餘便是火,反而形成了熱證,這就由一個寒證轉成了熱證,當然由寒能夠轉熱,這必須是在心腎真陽不衰的基礎上,僅僅是“寒邪郁遏厥陰相火”,才能夠由寒轉熱,由陰轉陽,如果這個病是由少陰心腎真陽虛衰而傳來的話,那是沒有這種陽複的機轉的。機體的這種陽複的慣性,就像我們一個運動員,在參加比賽之前,運動量很大,積極參加訓練,所以機體代謝旺盛,飯量也多,吃得也多,吃的質量也好,增強體能,比賽完了拿到冠軍了,讓他就休息一個月,好,這一休息,不運動了,可是食欲還是那麼好,吸收機能還是那麼好,這一個月體重一下增加20公斤的有的是,為什麼,你說他不運動了,可是他消化機能還是個慣性(的旺盛),消化機能還是那麼好,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病陽氣恢複了,恢複到适可而止的地步,它按照它的慣性發展,它繼續恢複的太過頭了,太過頭就出現了陽熱盛的證候。接着往下看,“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這個發熱是陽氣恢複,這個無汗,它是指的沒有出現陽複太過,陽熱逼迫津液外越的汗出,和上面的“反汗出”來對照的。而這種虛寒性的下利,它就會停止,“若不止,"如果說已經出現了發熱,下利還在下利,這個下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原來是虛寒的下利,現在發熱以後,陽氣已經恢複了,還在下利,那麼這個下利就已經是熱傷陰絡,熱迫血行,于是乎就出現了大便膿血,這是陽熱下傷陰絡的表現,陽複太過,陽熱下傷陰絡的表現,“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如果陽熱下傷陰絡,出現了大便膿血,那就不會出現汗出和喉痹,為什麼呢?這個熱它傷了陰絡的話,傷了絡脈的話,它總是有一個趨向,它不能既傷上又傷下,傷了上面不傷下面,傷了下面不傷上面,這是厥陰陽複太過的第二個證候,第一個是汗出喉痹,第二個是大便膿血。

現在看341條,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這明顯的是厥少熱多,陽氣的恢複占優勢,“其病當愈”,這個病當然會好,“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沒想到從第四天開始到第七天,熱不除,這就是陽複太過的表現,于是乎,“必便膿血”,這還是陽熱下傷陰絡,這是陽複太過所出現的第二個證候。

好,現在我們看332條,“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5

“傷寒,始發熱六日”,記住,開始有六天是發熱,這是陽氣的恢複占優勢,“厥反九日而利”,厥冷和下利九天,那說明陰寒邪氣盛,“凡厥利者,當不能食”,凡是見到厥冷和下利的,這是真陽衰微,陰寒内盛,那應當不能夠消化飲食,不能食,“今反能食者”,結果病人現在呢,本來是有厥冷有下利的虛寒現象,反而有食欲,還能夠吃,“恐為除中”,怕就是怕的是“除中”,“除中”是什麼證候?我們講義的詞解說,指胃氣垂絕,而反能食的反常現象,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氣,除中這個症狀,是指的“中氣敗絕前,引食自救的回光返照現象”,其實一個生命将要終結的時候,他殘存的能量常常會發露無疑,我們上次講吃了白通加豬膽汁湯以後,脈暴出者死,那就是病人臨終前的回光返照現象,我們現在講的這個“除中”,本來是一派虛寒證的前提下,應當食欲低下,吃得很少,結果他反而出現了能吃,甚至還吃得比較多,這要特别提高警惕,會不會是中氣消除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種現象,有些情況下,病人吃上一碗米飯,吃上一碗餃子,兒個小時以後病人就死了。我小時候給我一個極深的印象,我三舅媽,那個時候才二十八、九歲,在我小不點兒的時候,我覺得我三舅媽特漂亮,結果她的了肺結核,空洞性肺結核大咳血,人逐漸逐漸消瘦,長期卧床不起,“老怕傷寒少怕痹”,你想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少怕痹”的問題沒有解決,今天抗結核藥當然廣泛的應用,“少怕痹”的問題基本問題不大了,那個時候就不行。我三舅就是我媽媽的三弟,有一天突然跑到我家給我媽媽說,“姐姐,她要好了”,我媽媽說:“你憑什麼說她要好了啊?”因為我媽媽心裡有數,知道這個弟媳婦生命時間不太長了,說:“她一直都不能夠吃飯”,因為她一直長期卧床,褥瘡都好兒塊,都好不了,她一直不能吃飯,“她現在要吃餃子,要吃羊肉餃子”,我媽媽說,老三你給她包餃子吃了嗎?他說:“吃了,包了。”(我媽媽說):“她吃了多少?",(三舅說):“她吃了一碗。”我媽媽說:“你趕快給她準備後事。”我那個三舅當時目瞪口呆,給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說:“她已經能坐起來了,又說話了,又能吃飯了,怎麼要準備後事啊?”我媽媽當時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我怎麼也想不起來,她是說得當地的一種民間的話,實際上就是“除中”,第二天的晚上,我三舅媽就去世了,當時才二十九歲,留下兩個小男孩,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等我後來學醫,學到“除中”這個詞的時候,我一下就想到了那個非常典型的病例,其實我們在病房看到的臨終的病人,不管哪個病人臨終前都有回光返照的現象,這個現象有的是多言多語,有的是食欲突然旺盛,有的是一直卧床不起,突然有了精神了,能夠下地了,遇到這種情況,在全身症狀沒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突然有一些多言多語,有了食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說你看病人好了,你們外地的家屬走吧,外地的家屬剛離開北京,病人就沒有了,所以這種情況我們要特别注意,這樣一個虛寒性的厥冷和下利的病人,你怕他是“除中”,怎麼辦呢?“食以索餅”,食就是給他吃,索就是條索,餅是什麼意思呢?餅的意思,“餅,并也,搜面使合并也。”餅是從個從并,合并的意思,搜就是把那個面粉,松散的面粉和在一起,所以搜面使合并也,就是把松散的面粉加上水以後,揉成面團,這就叫餅。我們今天,餅成了一個專指的把面食做成片狀的食品叫餅,什麼餅幹、烙餅,實際上古代不是,你隻要把面合成面團,這就叫餅,合成面團以後怎麼吃呢?蒸着吃的叫蒸餅,那不就是我們的饅頭嗎?饅頭古代叫蒸餅,煮着吃的叫湯餅,那是煮在湯裡面,那不就是我們今天的面片湯嗎?古代叫湯餅,索餅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做成條索狀的面食,那不就是面條嗎?有一本書上說,像今天的北方的炒餅,這樣一個危重病人,你怕他是“除中”,你給他吃今天北方的炒餅,炒餅不好消化啊,那病人一吃完馬上就死了,那人家病人家屬還不找你算賬,所以這裡的索餅是稀軟的面條湯,給他吃完稀軟的面條湯後,看看他的反應怎麼樣?你千萬不要給他吃不好消化的食物,所以我那個三舅就犯了個大錯誤,我那個三舅媽臨終前回光返照,出現了“除中”,你不要給他吃羊肉餃子,吃碗羊肉餃子她絕對不能消化,唯一的一點正氣,來消化那點羊肉餃子,那肯定是促進她死亡,所以我媽媽說趕快給她準備後事,你要是給她吃一點稀稀的面條湯,也許給她調養調養胃氣還能多活半天,所以“食以索餅”,給他吃一點兒稀軟的面條湯,看看他的反應,“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這個不發熱是指的沒有出現突然的發熱,而是慢慢慢慢的發熱,這提示了這個能食是胃氣在的反應,而不是“除中”,是陽氣恢複的反應,“必愈。”這就會好了,在一派陰寒證的前提下,出現了能食,給他稍稍的吃一點稀面條湯,這給病人沒有出現暴熱,而是熱慢慢慢慢的出現了,這提示了這個能食是胃陽的恢複,是陽氣的恢複,那這個病就會好。“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怕的是吃完這碗面條湯以後,突然發熱,這個熱也突然退掉,那正是真陽發露無疑,真陽在消亡之前的回光返照的反應,這就像我們在講白通加豬膽汁湯的時候提到,“脈暴出者死”,意思是一樣的,“後三日脈之”,吃完這碗稀面條湯以後,又過了三天,你去檢查他,這個“脈之”是指的檢查病人,“其熱續在者”,你看這個熱呢,吃完這碗稀面條湯以後,不是指的那個暴熱來而複去,而是慢慢慢慢出現這種熱,持續又存在了三天,“期之旦日夜半愈”就寄希望于第二天的夜半,到了半夜,這個病人就好了,為什麼這樣呢?“所以然者”,之所以是這樣,“然”就是這樣,“本發熱六日”,本就是原來,原來有六天發熱,“厥反九日”,結果後來厥冷和下利有九天,現在吃完這碗稀面條湯以後,“複發熱三日”,這三天,“并前六日”,合起來也是九天,“與厥相應”,發熱的天數和厥冷的天數是一樣的,“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就是這個發熱持續到第九天結束的時候,沒有再出現厥冷,沒有再出現下利,那這就是陰陽相平衡了,陽複而陰退了,病就會好了。“後三日脈之而脈數”,結果吃完這碗稀面條湯以後,又過了三天,你去檢查他,不僅脈數,“其熱不罷”,我們在講陽複太過的時候,不是提到第四個證候,有熱不罷,熱不止嗎?這就是這個“其熱不罷”,持續高熱,持續熱不退,“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這正是陽複太過,熱氣有餘的表現,“必發癰膿”,陽熱泛溢肌膚,而導緻了身發癰膿。

到此為止,關于“厥陰陽複太過”的四種表現,我們都談到了。陽熱上傷陽絡,出現汗出,咽中痛,喉痹;陽熱下傷陰絡,出現了大便膿血;陽熱泛溢肌膚,而出現身發癰膿,全身皮膚有多處化膿性的感染病竈;陽熱太過,就出現了其熱不罷。對“厥陰陽熱太過”出現這四種情況,我們都應當按照熱證來治療,而且是真正的熱證來治療,“熱利”的我們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熱證的咽喉疼痛”,那我們可以參考“甘草湯,桔梗湯”來治療;“身發癰膿”的《傷寒論》沒有方子,用後世的“真人活命飲”來治療;其“熱不罷”的,那我們用了這些清熱的方劑以後,來看看他的熱退不退。

仲景怕讀者不知道“除中”是什麼,所以在333條舉了一個除中的例子,“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答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答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答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你看這裡的“脈遲”是主寒,“今與黃答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本來脈遲是寒盛的證候,用了“黃答湯”來清熱,這就是寒上加寒,一派陰寒内盛的證候,他不能夠消谷飲食,所以當不能食,結果他反常的出現了能食,這正是胃氣敗絕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種現象,那這個病絕對預後不好,所以他舉了這麼個例子,來說明了除中的預後之差,同時也提示對傷寒病來說,用寒涼的藥,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謹慎,也反過來對溫熱病來說,用溫熱的藥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謹慎。

我們現在要讨論的是《傷寒論》中,神乎其神地講到了厥熱勝複,熱兒天,冷兒天,這是仲景客觀觀察到的證候呢?還是仲景隻不過舉熱和厥的天數的對比來說明陽氣時進時退呢?到現在沒有定論。因為我們現在在臨床上看不到什麼樣的病能夠是發燒兒天,厥冷下利兒天,又發燒兒天,又厥冷下利兒天,我們今天在臨床上看不到,所以有人說這是在古代存在的,今天已經消亡的一種傳染病,但是我們沒有更多的依據,有人就說,這是仲景在理論上,用厥熱天數的對比,來描述人體陽氣的時進時退,可是我們有一個習慣(認識),就是仲景這些事情都來自于臨床,它不是假設的東西,而是一個真實的東西,所以對于厥陰病的厥熱勝複證,厥熱進退證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待于我們在座的今後去繼續研究和探讨。

六經病都有發熱。太陽病的發熱,是發熱惡寒同時并見,它的熱性特征是什麼呢?“翁翁發熱惡風寒”,這是太陽病的發熱的特征;陽明病的發熱,是“但熱不寒”,這是個前提,一旦邪入陽明,但熱不寒,這是陽明病的發熱,如果是“胃熱彌漫”的話,它是熱結在裡,表裡俱熱,這是陽明病的熱型,但熱不寒,胃熱彌漫者,“調胃承氣湯”的适應證是蒸蒸發熱,“大承氣湯”的是應證是日哺所發潮熱;少陽病,也以發熱為主要特征,它的熱型有兩個,“邪在經,則往來寒熱”,“邪在腑,就是發熱”,或者是嘔吐而發熱,或者是偏頭疼而發熱;對于太陰病來說,太陰,中陽不足,邪入太陰,不能出現全身的發熱,充其量隻能出現手足自溫,所以才有“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此為系在太陰”這樣的話,所以太陰病沒有全身的發熱,因為中陽不足,抗邪無力,他表現不了全身的發熱;對于少陰病來說,他是心腎陰陽俱衰,而又以腎陽虛衰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氣衰微的證候,在一般情況下,他沒有發熱,一旦發展到真陽衰微,陰盛格陽的時候,他在一派陽衰陰盛證前提下,出現身熱反不惡寒,因此這個發熱是“真寒假熱,裡寒外熱”,原文是裡寒外熱,我們後世說真寒假熱,這是少陰發熱的特征;厥陰病,它的熱型是“厥熱進退證,厥熱勝複”。

六經病是辨外感病的,外感病就以“發熱”為主要特征,這就是我們歸納的六經病的發熱的特點。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6

1、黃帝内經經典段落及名句

2、中醫病因病機病症名句集錦

3、中醫經典名句整理

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5、中醫經典——傷寒論原文整理(必背條文)

6、中醫經典——傷寒病六經辨證方法

7、中醫經典——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

8、中醫經典——辨經絡病證方法

9、《傷寒論》圖解大全

10、中醫經典——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7

11、中醫經典——十大名方彩圖速記

12、中醫經典——《黃帝内經》背誦部分節選

13、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1講 書作者簡介

1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2講 成書背景和流傳

1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3講 書的内容和貢獻

1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講六經辨證的若幹問題

1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6講 太陽病概說

1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7講 太陽病提綱

1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8講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2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9講太陽病病程的時間規律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8

2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0講 太陽中風證治

2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1講 桂枝湯的适應症

2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2講 桂枝湯的禁忌症、加減應用(1)

2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3講 桂枝湯加減應用(2)

2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4講太陽傷寒與麻黃湯的适應症

2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5講 麻黃湯的适應症與禁忌症

27、《傷寒論》部分重點方劑歸納和總結

28、中醫經典——《筆花醫鏡》用藥論

29、傷寒論六經病機辨證方劑

30、中醫經典——醫學三字經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9

31、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3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6講 傷寒兼證(1)

3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7講 傷寒兼證(2)

3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8講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

3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9講 表郁輕證、太陽蓄水證(1)

3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0講-1太陽蓄水證2

3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0講-2太陽蓄水證3

3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1講 太陽蓄血證(1)

3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2講太陽蓄/血證、太陽變/證及其治則

3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3講 表裡先後治則、虛煩證

3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4講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4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5講 心陽虛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10

4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6講水氣病

4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7講 脾虛症

4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8講 腎陽虛證

4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29講 陰陽兩虛證

4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0講 結胸證

4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1講 結胸證(2)

4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2講 結胸證(3)

4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3 講心下痞證(1)

4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4 講心下痞證(2)

5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5 講痞證及其類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11

5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6講痞證類證/火逆證/太陽病欲愈候

5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7講 太陽病類證、太陽病篇小結

5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8講 陽明病概說

5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39講 陽明病綱要

5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0講 陽明熱證

5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1講 陽明腑實證(1)

5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2講 陽明腑實證(2)

5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3講陽明腑實證(3) 脾約證

5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4講津虧便結證 下法辨證和禁例

6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5講 陽明濕熱發黃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12

6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6講陽明發黃證 血熱證 陽明病辨證

6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7講 少陽病概說

6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8講少陽病綱要 小柴胡湯的适應證1

6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9講 小柴胡湯的适應證(2)

6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0講小柴胡湯适應證3 少陽兼證

6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1講 少陽兼證(2)

6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2講 少陽兼證(3)

6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3講 熱入血室證、少陽病篇小結

6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4講 辯太陰病證并治(1)

7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55講 辨太陰病證并治(2)

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2講(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13

注意:中藥處方需在執業醫師下使用。

本頭條發布的版權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當,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了解更多中醫經典健康資訊,

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号——老中醫周攻謀(廣東省工傷康複醫院)

與醫生成朋友,多個健康顧問,健康一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