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胡同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專有名詞,這不但因為“胡同”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與北京有關的戲劇中,而且胡同也是北京地名的代表。
當然最主要的是,胡同的發音必須要有兒化韻,正确的讀法是“胡同”(音應讀成“hú tòng”),聽着那麼圓潤、柔美、疏朗、順口。
您别看北京人說“胡同兒”那麼自然順口,其他地方的人卻說不上來。比如,廣州人或上海人在說“胡同”這個詞的時候,一準會把“同”(“tòng”),說成同志的“同”。一旦“同”(“tòng”)說成了“同”,胡同本身的味道就沒了。
河北保定地區以及山東魯北一帶的人,說話的口語中也帶兒化韻,但在說到“胡同兒”時,“同兒”的發音是往上挑的,跟北京人嘴裡的“胡同兒”也差着意思。
說胡同是北京所“獨有”,并不貼切,因為北方的許多城市也有胡同的地名。但是就地名而言,全國沒有哪座城市,叫胡同的街巷超過北京的,而且那些城市以胡同來命名街道,也是從首都“照搬”過去的。當然盡管它們也叫胡同,卻發不出“胡同兒”的音來。
《好一個北京》插圖
我曾在一篇介紹北京胡同的文章中,寫過一句話: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兒,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兒。
這話說得是不是有些重了呢?
我想凡是在北京胡同生活過的人,都會認同我的觀點。凡是在胡同裡生活過的人,不能不對胡同産生一種情懷。這種情懷往往是揮之不去的。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當然也是在北京的胡同裡長大的。1936年,他在山東濟南教書。身處戰亂之中,他十分懷念故土,寫下了《想北平》這篇散文。
文中寫道:“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裡,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将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裡,我的性格與脾氣裡的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
這是老舍先生對北京的真情實感,也是肺腑之言。我想每個在胡同裡生活過的北京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如果有人問我,改革開放40多年,你對什麼變化感受最深?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北京的胡同。”
當您住了幾輩人,生活了多少年的老胡同拆了,您的新居安在了三環、四環、五環以外,您子夜無眠,閉上眼睛,在腦子裡過幾遍電影,難道不會跟我有同感嗎?
是呀,40多年,人生有幾個40多年?曆史已然翻了篇兒,往事已經成了過眼煙雲。當我們告别胡同,再回過頭來看胡同、憶胡同、說胡同,也許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