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緻和金榜落第,欲返歸故裡,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隻得在京暫謀生計。
王緻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緻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将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後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飒爽,王緻和重操舊業,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取出一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着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裡品嘗,都稱贊不已。
緻和屢試不中,隻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适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