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11月24日,位于深圳大鵬新區的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的水稻田在機器轟鳴聲中完成收割。這是深圳首次試種多年生水稻,收割後不用重新犁田、插秧,能像韭菜一樣實現“一種多收”,不僅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也有助實現水稻種植的綠色減碳。據悉,該産品有望從深圳向全國乃至全球推廣。
“地面的稭稈留多一些,促進光合作用待明年萌發新苗。”站在試驗基地水稻田壟,雲南大學教授胡鳳益大聲向操作收割機的工作人員喊道。
胡鳳益告訴記者,多年生作物是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在努力實現作物生産方式由一年生向多年生的轉變。他們團隊經過2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在深圳基因測序團隊的協助下,原創性地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種,成為目前全球第一也是唯一一款能夠商業化應用的多年生糧食作物。
“現代水稻是經過人類一萬年來從多年生野生稻馴化來的,現在我們把一年生的栽培種培育成多年生,是靠20多年的技術和經驗積累以及最前沿的基因科技。” 胡鳳益說,像種韭菜一樣種水稻,割了又長,種一次可以連續收割三到五年甚至更久,一年畝産量超過1000公斤。
胡鳳益團隊培育的多年生稻是用具有地下莖生物學特性的多年生長雄野生稻為父本與一年生栽培水稻為母本進行種間遠緣雜交,在此基礎上,團隊結合地下莖分子标記輔助選擇,培育出宿根(莖)聚集、多年再生、産量穩定、經濟可行的多年生稻品種,最大特點是“地下莖腋芽能夠越冬,并在第二年适合條件下萌發出新苗”。
“多年生稻是農業生産模式的革命性創新,它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為農業生産帶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 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王韌表示,該項目不僅節省種子及勞動力等的投入,實現水稻種植節本增效和節能減碳綠色發展。
據介紹,多年生稻每畝每季可節約種子2至3公斤、節約5至6個人工的投入,可收獲的稻谷産量和當地常規水稻品種持平。通過免耕生産,每年每畝能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機質54公斤,具有良好的生态環境效益。
“多年生稻将在深圳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未來将進行大規模的種植推廣造福百姓。”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領域首席科學家劉歡表示,他們将和胡鳳益團隊攜手,将從科學機理研究到科研成果轉化,打造成深圳品牌向全國乃至全球推廣。
(原标題《深圳首畝多年生水稻今收割 一種多收節本增效》)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