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系列有三部,是根據經典名著《聊齋志異》故事《聶小倩》改編而成。
現在熱映的《倩女幽魂:人間情》重現了港片經典,一樣的故事内核,重啟人鬼情未了。
故事發生在一個奸臣當道,世道混亂,民生疾苦的年代。書生甯采臣赴京趕考,先是在郭北縣遇到道士燕赤霞和知秋一葉。接着,在蘭若寺遇見了聶小倩,并喜歡上了她,不料聶小倩是樹精姥姥所操縱的女鬼,正在尋找壯男吸取陽精。後來,燕赤霞對付樹精姥姥解救了他們。再後來,聶小倩被黑山老妖帶走,燕赤霞幫甯采臣進入黑山界去救聶小倩。最後,由于啟動了轉妖輪,聶小倩被吸了進去,甯采臣則繼續進京趕考。
深度剖析《倩女幽魂》才明白,它直觀上是講述人鬼愛情的故事,實質上是聊齋先生揭露當下世道醜惡,尋找正道,成就自我和解救民衆的筆志。
一、 背景
蒲松齡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而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書生,姓甯,名采臣,顧名思義聊齋先生賦志于主人公身上。
聊齋先生正是經曆了明清之際的戰亂,電影中甯采臣赴京趕考路過郭北縣的場景呈現了這一世道混亂,民生疾苦的背景。
二、 角色
在郭北縣甯采臣遇到了道士燕赤霞和知秋一葉,他們以捉鬼降妖為職責,其實這些所謂的妖鬼代表了當下世道中殘害民衆不同的角色。
1、 甯采臣
這個角色是聊齋先生自我的塑造,他進京趕考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做一個好官,再不要有冤案亡魂,這就是他執念的正道。
在人的思想上來說,甯采臣就是一個人正念的化身。
2、 燕赤霞和知秋一葉
他們代表了亂世中用勇氣和武力去為民除害的一類人,他們用自己僅有的能力去堅守“捉妖”的職責,但是他們不知道“捉鬼降妖”不是太平之法,“沒妖沒鬼”可捉才是安泰之本,所以甯采臣選擇去做官。但是他們的目标是一樣的,都希望世道太平。
3、 聶小倩
聶小倩既是當下世道“鬼”來源最悲慘的代表,又是追尋正道最考驗人、最讓人心痛的情欲代表。是悲慘的代表,是因為她們一家就是被謀殺的;是情欲的代表,因為為了民衆的大我,有時不得不犧牲情愛的小我,最後聶小倩以小愛的力量成就了甯采臣大愛之道。這就是愛的力量,可以把一個人的潛能和鬥志激發出來。
4、 樹精姥姥和黑山老妖
他們代表的是當下世道中的奸臣和惡霸,奸臣當道,天下戰亂不息;惡霸橫行,四海民不聊生。要想天下安和,必須要要聯手鋤奸臣、平惡霸。最後,他們都被消滅,正所謂人間正道,妖魔莫阻。
5、 被吸了陽精的人
那些被吸了陽精的人分别有貪戀美色的,有謀殺之罪的,還有法力不夠純真的。這些襯托的角色在扮演一個人在追求正念、身修正道的過程中必須要斷舍的貪、嗔、癡、恨、愛、惡、欲。
三、 引子
當用心去看這部電影會發現,影片中好多的引子賦予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1、 樹精姥姥
成為一棵大樹的條件有三:時間、不動和根基。成精的樹說明一個現實,那就是當下混亂世道的黑暗勢力的基因根深蒂固,如果沒有瓦解重建的力量很難有太平盛世。
2、 畫
影片中好幾個鏡頭出現了一副畫,聶小倩吸人陽精會誘入畫中、逃離時同甯采臣進入畫中,最後聶小倩被黑山老妖帶走後也留下了那幅畫。畫境其實就是心境,在一個黑暗的世道中,人們的心境已經開始迷離。有出世之心境、也有逃避之心境、更有解脫之心境等等。
1、 劍
劍是古代的聖品,劍是成為帝王君主權利威嚴的象征,更是立身立國,行仁仗義的象征,影片也诠釋了劍——權利——隻有握在正義之人的手中才能斬妖除魔。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鈴铛、燈籠、船等等都有着不同的賦能。
深耕其作,當遊“三界”,情界、苦界和心界。情界,我們深感其真愛;苦界,我們身感其民苦;心界,我們悟道而修己。《倩女幽魂》真不愧為經典之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