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建立的諸侯國,直到東周後期戰國時期被滅,存在大概六百多年。
其大緻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淮河以北,颍河中遊,即河南淮陽、拓城和安徽亳州。
陳國地理位置圖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西周政權後,開始尋找上古先賢的後代,即堯舜的後人。後來找到了舜的後裔,将陳國這個地方封為諸侯國給了舜的後人。
陳國的國都即在今天的河南拓城,今天隸屬商丘市。
拓城是一個古城,上古時稱株野。因為其地拓樹繁茂而得城名。而且在上古時期,其地多低矮丘陵,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拓城也名叫宛丘。
《詩經·陳風》就是出自西周時期的陳國,描述這個地區人們的生活、婚嫁、祭祀等習俗。
《詩經》裡的歌曲多是采自民間,很多已經在西周時期流傳多年,後來到了孔子時代,将這些歌曲收集整理成書《詩經》
《詩經·陳風》收錄有《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十首詩歌。
今天開始這十首詩歌的學習,讓詩歌将我們帶到三千年前的中國-陳國以窺究竟。
宛丘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三千年前的語言和詞彙跟今天相比肯定變化很大,單從這首詩的字面意思看,隻能猜出個大概,但是細究起來還是很不清楚。
子之湯(dàng)兮,宛丘之上兮。
青年男子在繁華的宛丘城中遊蕩。
湯:通假字,即“蕩”,這裡可以理解為遊蕩。
子:青年男子
宛丘:本意小山坡,宛丘亦是當時陳國的首都名稱,這裡應是指宛丘城。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真的是對遊動城裡街上的青年男子鐘情呀,卻沒有認識他的可能性。
洵:确實,這個字念xún。
西周時,建立了一套禮儀制度來治理國家,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已經有了後代儒家提倡的“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儀。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場景,一青春女子坐在窗前,看見街市上人來人往,突然有個靓麗華服的英俊男子慢慢走來,女子眼前一亮,心情一蕩,但是不可能走出門去主動跟公子攀談認識。換作是今天也是不會這麼做的,所以說“無望”。
由此也可以側面看出詩作者的視角是一個青年待字閨中的女子。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城外有擊鼓聲傳來。
宛丘之下,宛丘之上,後人對此有多種理解,如果将宛丘視作小山崗,丘陵,那就是在山崗之上,之下。如果将其視為陳國的首都宛丘,即今天的河南拓城,那麼可以理解為城内、城外,或者,鬧市中心或者郊外。兩三千前的古城應該不大,有城牆,陳國這裡的地質情況是處于颍河與淮河流域,洪水期會内澇,因此人們建城多是建在高一些的小丘陵或者山崗上,在皖西北一帶稱作“台子”。因此拓城在陳國時被稱為宛丘,也因為城池是建立在台子上的,城内在台子上,城外就是在台子下。因此詩詞中才會出現“宛丘之上”,“宛丘之下”
坎:這裡應該古象征詞,擊鼓的聲音。
古人祭祀儀式時一般都有樂隊擊鼓,祭祀場所通常都是在城郊。三千年前的陳國國都應該不大,城外的鼓聲自然會傳進城裡來。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不管春夏秋冬,城裡街中都有頭戴羽飾、穿着華麗的靓麗人物穿城而過。
這個可以看出三千年前的西周陳國都城宛丘是一個繁華、人煙稠密、生活富足的地方。
日常街上行走的有穿着漂亮服飾的貴族富戶,也有翩翩青年公子,城外經常有樂隊鼓聲傳來。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通常城裡的大路上經常有巫女伴随鼓聲在舞蹈,為百姓驅鬼除魔。場面熱鬧。
宛丘之道,應該是指通常城裡的大路上。
宛丘城外進城的大路上經常有鼓樂聲響起,那是人們在祭祀或者舞女在舞蹈,這些舞女通常是巫女,古人迷信鬼神,有人家經常請神婆來驅鬼除魔,所以會有巫女在大路邊舞蹈,伴随鼓聲陣陣。這可能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常态。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這句是詩歌的節奏重複,為了應和韻律。其意義已經在前叙述過。
要知道《詩經》裡的很多詩詞都是歌詞,配有旋律,遺憾,很多古曲都消失了,留下的隻是文字。
總結
這首詩裡描述了西周諸侯國陳國的國都宛丘的生活場景,視角是一個年輕女子。描述了着裝靓麗盛裝的人們在鬧市中遊逛,描述了城外傳來的祭祀的鐘聲,城外大路上人們熱鬧地驅邪活動場景。通過這首詩,讓今天的人們了解了三千年前的古陳國,不再是曆史文獻中冰冷沒有溫度的文字記載,而是充滿了煙火氣息的人間繁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